主办单位:中国储运杂志社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RSS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期刊在线 | 编辑中心 | 会展中心 | 业界专家 | 企业展示 | 广告中心 | 杂志订阅 | 杂志简介
  您的位置:首页 - 期刊在线 - 特别策划 > 正文

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是科技创新基础

——专访中国物流学会常务副会长 戴定一

文/本刊记者 王乃超  2014年第02期 第48页  2014-01-16     【字号 打印 关闭

24-64_P25_RGB.jpg

  2013年隆冬,记者藉着第六届现代物流科技创新大会刚刚闭幕的契机,在北京采访了中国物流学会常务副会长戴定一,请他就物流创新这一主题谈谈自己的见解。

 

依靠科技创新已成为普遍现象
  谈到物流业科技创新,戴定一认为,物流业的科技创新主要是信息化,标准化,集装和包装技术及材料,仓储、运输、搬运等设备以及优化与规划的方法等五大类。这五大技术逐渐成为物流科技的核心和热点,目前已经越来越成为企业依赖的竞争要素,尤其在专业物流领域越来越普及和深化。他认为,某些产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正深刻地影响着相应的专业物流,如冷链、医药、汽车、图书、服装等等都出现了产业变化带来的物流重组和产业转型等科技升级。特别是对机械化、自动化的关注程度大大提高。个中原因除了有产业转型等客户需求之外,劳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以及“劳工荒”等“有钱也招不到人”的现象,在客观上更促使企业尽量采用机械,采用自动化,依赖科技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在整个物流市场订单减少,企业利润下降的情况下,物流装备,物流信息化的投入也是不减反增。依靠科技和自动化,依靠技术装备在企业中已经是普遍现象。

 

“智慧物流”在循序渐进中发展
  在谈到“智能物流”这个物流界普遍关注的主题时,戴定一指出,“智能”其实只是“智慧”的一部分。因此,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应该叫“智慧物流”。他认为,“智慧”的目标有三个要点。第一是感知,第二是互联互通,第三是智能应用。也就是说“智慧”面包括三层任务:第一层是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去尽可能多地采集数据,也称之为透明化过程。每一个人和物都要有一个身份的识别。此外广泛运用各类传感器来监测物流流程,并使得信息的采集更广泛、更低廉、更方便。第二层任务是让这些数据连在一起互联互通,把分散的数据整合起来,形成大数据。这是一个数据整合的过程。数据整合要解决多方利益,要有一个利益机制来解决数据如何整合互联互通的问题,也要在技术上解决好数据的异构性处理问题。第三层任务是解决这些数据最后如何形成应用产生价值。这就是智能化的管控决策。如果单把“智能物流”拿出来,作为物流信息化目标的全部要求,可能就偏到了一端,也缺少继承性。
  记者谈到“智能”应用的“时间表”问题,戴定一表示,其实目前我们大量的任务还是如何采集、整合信息,形成大数据这个“前端”。在相当长的阶段内,我们主要是完成这方面的任务。智能应用应该是一个方向,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我们无法给智慧物流确定一个概念的边界。戴定一说,目前我国在一些大系统里面的智能应用已经开始。比如银行系统,比如国家监管的如进出口、反洗钱等,这些方面都有很实际的应用。但在我们物流企业里还要经过一个较长的阶段,整合网络,整合数据,最后才有这个大数据应用这个层次的结果。即使在目前国际上物流领域也是这样。
政府到底应该如何定位,怎么管理
  采访中,记者提出了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扶植和促进。戴定一认为,政府主要应该关注三件事。第一件是政府的产业政策。我们传统产业政策比较偏重于倾斜扶植优惠。用这个去鼓励物流产业的科技创新,在实践中经常搞错,于是造成产能过剩,甚至没投产就失败了。所以大家对这种产业政策的争议越来越大。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一个方向,就是政府不要过多干预市场,让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决定性作用。这就比过去上了一个台阶。产业政策就应该取消或尽量减少优惠扶持倾斜的政策,而把重点放在建立公平市场上,或者说产业政策首先表现为公平公开公正的游戏规则。市场公平了,优胜劣汰,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只是维护市场的公平、公正,去处理市场纠纷。
  第二件事是监管的层面。我们日常的行政监管、公路监管、交通监管、进出口监管、卫生监管、环保、节能等等,一是存在着随意性,不规范。二是存在着不透明。比如出现什么问题,怎么处罚,罚了多少钱,这钱哪儿去了等等。三是随意扩权。本来没这个职能,权力机构自我膨胀,管得越来越多,所有这些都需要清理。总之有了好的游戏规则,还要有好的裁判。在监管层面上,要依法监管,透明监管,权力也要接受监督。
  第三件事是公共服务要增加,要创新。现有的情况是缺少创新的公共服务,不适应发展的要求,在公共服务的建设方面,政府是有责任的。从总体上说,是政府怎样处理好同市场的关系,同民众的关系。

 

科技创新向前发展中的难点
  提到科技创新在发展中有没有难点,戴定一不无感慨。他认为,阻力一是地方保护主义。比如GPS,许多地方规定一定要用本地的,你不用我就不给你年检。这样就不便建立全国的统一市场,技术也就难发展。其次是如上所说的监管的随意性。路上乱收费乱罚款的现象太严重,这就使物流企业不能靠科技取得效益,而要靠同监管“搞好关系”,诱导他偏离了科技进步。因为你科技进步再大的收入,不如跟他搞好关系喝顿酒。第三是信息。信息化越来越使社会透明,这个透明对于垄断和权力的冲击很大。很多信息化推行不下去,是因为权力机构垄断集团不愿意透明。比如电子发票,技术上不会比电子货币更复杂,但如果相关部门不积极也无法实施。其实,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利益问题。一透明,流程不透明的随意性所带来的种种利益都会荡然无存。所以说,信息化带来的透明遇到利益集团的阻力很自然。同时,我们企业内部也有类似问题,很多科技创新进行不下去,是由于在这个链条里有相关的利益集团反对。理由五花八门,但核心的担忧就是怕透明。这是我们科技创新和信息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难点。
  戴定一认为,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是人才结构越来越显现出的不适应。搞业务的不懂信息化,搞信息技术的不懂业务。目前我们企业两者俱全的创新型人才奇缺,再加上信息化发展快,比如大家熟知的移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能够跟得上步伐的人才越来越宝贵。这些都要靠深化改革,人才战略等等来逐步解决。

 

科技创新“条件”是环境问题非技术问题
  在谈到科技创新的条件时,戴定一表示,我们有很多技术在国际上是领先的。技术的发展是不能人为去规划的,特别是创新。我们现在还很难认识创新的规律。如果能认识到了,那就不叫创新了。我们现在已经摸到了创新所需要的一些环境,如制度环境,金融环境,人才素质的培养等等。美国之所以引领科技创新,是制度环境、金融环境、人才环境上有优势。我们应该在这几方面找到差距,找出适合中国国情的解决方案。但即使这样,仍然不能保证“三个”加起来就等于一定会创新。
  戴定一认为,目前我们的缺憾是企业家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用在“找”政府。几乎所有企业“一把手”都“不需要”懂科技,而是在“处理人际关系”。国外的人际关系、与政府的关系相对简单清晰,企业家的本职是你能不能用好科技。
  谈到这里,戴定一举例说,去年他到德国访问,发现德国的企业很少“谈政策”。他们普遍使用自动化、信息化,包括物流企业这种劳动密集型企业也用人很少,老总大量精力在研究科技新成果能不能被采用。德国人不无幽默地说,构成这种现象要感谢他们的工会和法律。因为工会保护员工利益,一旦出事,要让企业赔个底朝天,甚至倾家荡产。所以,企业家的理念是千方百计“不用人”而用“机器”!戴定一认为,这就是导致欧美国家崇尚技术进步的根据之一,这是科技进步的一个“制度原因”。记者提到企业“不用人”后的就业问题。戴定一坦言,在他们那里,就业是政府应该解决的事。
  最后戴定一表示,科技创新是人类共同课题。从深层次上讲,科技创新科技进步和制度环境密切相关。当这个制度环境是公平的、公正的,那么包括物流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就会去关注且实施科技进步。这是科技进步的制度基础!C


【编辑:editor】 【字号 打印 关闭
下一篇:以市场化改革实现转型升级
上一篇:供应链整合物流业转型升级之路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