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物流的新变化与新对策
演讲嘉宾: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 贺登才  2018年第11期第52页  2018-10-22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

一、“十九大”对新物流的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和一系列发展战略都对物流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其中有两段话直接对“物流”和“现代供应链”提出要求。
  一是“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二是“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二、学习十九大精神,理解物流业新定位
  一是国家基础设施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现代供应链协同创新的重要平台。
  三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

三、物流业发展的基本矛盾
  一是运行效率不平衡:社会物流总费用居高难下,物流企业利润率触底难上;
  二是服务能力不充分:产业规模大、运营主体小,供需衔接弱、网络配套差;
  三是发展水平不适应: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物流需求还有许多方面不相适应。

四、新物流发展的新阶段特征
  一是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和质量变革的攻关期。
  二是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期。
  三是“物流强国”的建设期。

五、物流需求18变
  1. 新兴产业多了,传统产业少了;
  2. 线边物流多了,隔山买牛少了;
  3. 即时响应多了,牛鞭效应少了;
  4. 全程总包多了,零打碎敲少了;
  5. 产业集群多了,链路分割少了;
  6. 服务制造多了,粗放运作少了;
  7. 城市人口多了,乡下人口少了;
  8. 老年人口多了,年轻人口少了;
  9. 居民收入多了,低端消费少了;
  10. 轻薄短小多了,傻大黑粗少了;
  11. 即时消费多了,长期储物少了;
  12. 网购快递多了,店铺销售少了;
  13. 手机导航多了,线下跑路少了;
  14. 中转分拨多了,存货待售少了;
  15. 流通加工多了,原进原出少了;
  16. 专业细分多了,包打天下少了;
  17. 供需直通多了,流通环节少了;
  18. 国际业务多了,地产地销少了。

六、物流供给“36计”
  面对着18变,有哪些计策呢?我总结了36条:一个是国家战略之计,定战略、定规划;二是规划引导之计,不仅仅是国家层面各个有关部门,而且各个省市也制定规划政策;三是减政便民之计,譬如工商登记开业,限时半天一次完成;四是减税降费之计,今年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讨论物流业减税降本增效的问题,我基本的判断是,即将召开的四中全会,一定会有减税降费力度比较大的政策要出台;五是枢纽网络之计,关于物流枢纽网络的布局规划,这个规划也即将完成;六是试点示范之计,国家做一些试点示范,比如说国家的示范物流园区,已经搞了两期,第三期现在正在审议当中;七是产业融合之计,物流和制造业融合;八是运贸贯通之计,贸易一体化,其实我们系统也在介入到贸易当中;九是无界零售之计,还有新物流,打通障碍进供应链的服务;十是下乡进村之计,农产品上行,工业品下乡;十一是共同配送之计;十二是增值服务之计,譬如现在对金融的增值服务,已有1/3的物流园区已经介入到金融服务当中来;十三是连线扩网之计,扩大网络;十四是联营托管之计,互相联营,用专业的公司,来托管园区;十五是联手加盟之计;十六是资本借力之计,境外上市,国内上市,登陆了新三板,各种资本进入物流行业;十七是兼并重组之计,现在国家正在推进所有制改革;十八是专业细分之计,专业在细分,而细分以后又在进行融合,两条线现在都在加快发展;十九是集装单元之计;二十是甩挂运输之计;二十一是无车承运之计,无车承运下一步怎么搞,要对政策进行一个评估,如果合适了就全面推开;二十二是多式联运之计,现在第三批正在搞,我参加过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一些降本增效说都是小菜,多式联运才是大餐;二十三是运力调整之计,去年新车增长很快,货增长很慢;二十四是仓配一体之计,这是一个模式,对我们非常适用;二十五是平台开放之计,平台开放,吸引其他的企业参与进来;二十六是智慧物流之计;二十七人工智能之计;二十八是三网进行运作之计;二十九是一票到底之计;三十是绿色物流之计,现在蓝天保卫战,倒逼绿色物流;三十一是集聚集群之计;三十二跨界跨境之境之计,诸如快运做快递,快递做快运,做跨界融合;三十三是互联互通之计,全国有1638家物流园区,如何把这1638家能够联系起来?我们正在做一个北易网的项目;三十四生态共建之计;三十五创新驱动之计;三十六人才制胜之计,物流最终还是要靠人才来做。
  最后,用四句话来作为演讲的结束,天南海北去苏州,阳澄湖畔议物流,稳中有变细品味,变中取胜写春秋。C

【编辑:editor】
上一篇:金秋时节“一品”苏州
下一篇:新时代、新机会、新技术、新模式
文章二维码分享至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