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贸易与风险相伴而生
编辑整理/ 梁鸿宇  2022年第7期第33页  2022-06-28

  “仓单融资”再一次的暴雷让大宗商品供应链从业者陷入了深思,在等待调查结果并持续关注此次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更加不容忽视的是,从产业整体角度来看,一旦发生暴雷事件,不仅会给参与其中的企业带来巨额的损失,也会给整个大宗商品贸易造成冲击。

  大宗商品贸易风险与生俱来

  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到当下的“俄乌”战事,能源、谷物等大宗商品货源吃紧,市场价格波动剧烈,少数大宗商品甚至出现极端行情。这使我们猛然意识到,能源、粮油这些旧经济元素竟然一日不可或缺且至关重要。

  大宗商品与空气和水源不同,不是随处可以容易获取或生产,并随时加以消费和利用的。由于决定大宗商品资源与生产的地质结构、气候土壤条件在全球范围内存在着地理上的不均衡分布;同时,在同一历史时期,决定大宗商品需求的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阶段在各个地区及全球范围内也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些供应与需求的不均衡、差异催生了大宗商品贸易。

  大宗商品正是通过贸易的形式来实现在各个地区乃至于全球范围的供应、分配。大宗商品贸易从一开始便具有其独特的贸易属性和风险:漫长的贸易链条、动辄数月以至更长的交易周期,以及政治动荡、自然气候变化、市场波动和信用欺诈等等巨大风险。

  这些都是大宗商品贸易活动中的风险与阻碍。为克服这些阻碍与规避风险,大宗商品贸易链上相关的企业、组织、政府机构等在漫长的岁月里创设了一系列的商业工具、法律制度,这些工具和制度彼此叠加,组成了富于秩序与韧性的大宗商品市场结构,以控制和缓解贸易其中潜在的风险。

  最初的大宗商品贸易是以“船货合一”、“以货易货”等方式进行。随着货主与船主逐渐分离,让大宗商品贸易有了独立的专业化物流操作。货币的出现,让贸易有了独立的结算操作,最终有了信用证的发明,银行担当了贸易资金结算和风险管理中介的角色。为防范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风险,期权、期货衍生品逐渐就被创造出来了。

  一个国家要在具有技术密集性特征的全球大宗商品贸易市场体系中掌握较大的话语权、影响力,不仅仅需要具备硬核的资源实力、财务实力,更需具备包含成熟法律规则、高水准贸易运营能力的企业群体、专业化金融服务、物流服务群体等元素的综合专业技术实力。以瑞士为例,作为一个领土面积狭小的内陆国家,却能凭借健全的法律环境、优秀专业化的金融服务、航运服务、检验服务等,聚合了数百家大宗商品贸易企业,使得瑞士在全球大宗商品贸易业务中拥有巨大份额,并在贸易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可以说,大宗商品贸易因其专业技术属性,为经济全球化、现代市场经济、金融资本市场的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时至今日,大宗商品贸易及其专业理念与技术,也是和平、理性、秩序的全球化市场经济的重要根基和专业基因。

  当下世界局势动荡,对大宗商品贸易业务的从业人员无疑是巨大挑战。只要基础经济活动还在持续,大宗商品的需求就会存在,大宗商品贸易就不会停止,只是对于贸易的谨慎性、技术性、风险管理能力等要求更高了。

  物联网如何避免此类风险?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大宗商品贸易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当下,大宗商品贸易在全力打造供应链一体化服务平台,构建大宗产业供应链生态圈正如火如荼推进中。从媒体和专家多个角度解读存货融资和大宗商品保管存在的风险和解决之道中不能看出,提升大宗商品的仓储管理数字化水平是一个有效方式,物联网是能够实现对大宗商品穿透式监管的最为有效的手段。

  近年来,阿里、腾讯、京东数科等巨头企业,纷纷试水大宗商品领域的数字化,从物流、资金流、风险管理角度,利用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助力大宗商品企业解决融资难等痛点。当前,多家机构已开始了基于物联网的数字化仓单质押融资的尝试,形成了多个典型落地案例。  其中包括从“货”和从“场”的角度做文章:

  从“货”的角度,就是要从源头获取融资标的物的充分信息。物联网具备泛在感知的特征,各类感知手段能够直接获得物理实体位置、状态、数量等相关信息。

  通过感知手段,每一件物品获得了专属的数字化“身份证”,此时通过数字化平台对所有存货进行盘点,获得的就是货物实时、准确的信息,每一件货物质押信息均可通过数字化标识反映出来,而这些信息若再辅以区块链手段,对于非法移动也能够及时预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杜绝多重质押的问题。

  从“场”的角度,在实际运作中,大量的货物具有特殊性,无法从“货”的角度进行物联网应用,此时,对于“场”的物联网应用就比较关键,仓库的智能化可以形成专门区域监控,对于特定区域的存货形成唯一专属的“标识”,以此为基础除了实现仓储智能化外,也能防止重复存货质押。

  据了解,青岛自贸片区已经联合京东科技、中储京科等科技领军企业,以片区范围内仓储企业作为试点,创新落地数字仓库,聚焦贸易、交易环节的基础——仓储物流的安全和效率,对试点仓库进行数字化升级,提供一系列综合数智化解决方案。

  在这一解决方案下,大宗商品贸易在仓储环节能够实现“货物、货位、标识、电子账目、数字权证”实时相符的“五相符”存货管理模式。在这种存货模式下,企业货主、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五个要素,交叉验证货物贸易过程中的仓储信息、仓储过程、仓储行为、仓储单证等,以此来确保货物的真实有效性,从而大大降低了贸易的交付成本和安全风险。例如,在数字化仓库下,部署了高清监控摄像机抓取货物轮廓信息,实现AI看货;通过电子围栏分类设置存储区域、禁入区域、危险区域,当货物轮廓发生变化、受限车辆与人员闯入均会发出告警,实现AI守货;针对某些对温湿度要求严格的货物,设置高灵敏温湿度传感器实现智能环境监测,避免货物因环境变化导致损毁等。

  记者了解到,在个体的实践案例中,“货”和“场”并非割裂和非此即彼的关系,在实践中,很多场景还是“货”和“场”两个角度都应用了物联网技术,形成综合性解决方案。

  但大宗商品贸易的数字化仓储环节案例落地推广并非一帆风顺。  据物联网智库的调研显示,对于很多主体来说,采用物联网技术降低仓单质押过程中的风险已成为共识,但实际应用过程中还有很多壁垒,其中一个很重要因素就是成本收益问题。

  不论是从“货”的角度还是“场”的角度,都需要对物联网相关软硬件进行一定程度的投资,涉及到融资企业、资金提供方、仓储企业和第三方监管企业等多方主体,这个成本由哪一方承担的这种商业模式还在持续探讨,承担成本方也需要获得更高收益,至少不能低于没有采用物联网情况下的收益,才有可能形成落地。

  从参与主体的角度来看,进一步降低物联网应用成本,是物联网支持降低质押风险问题的核心路径之一。不过,若从产业整体角度来看,一旦发生一起质押风险事件,其中损失远远大于对技术的投资。尤其是中小企业缺乏有效的抵质押物,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仓单融资给其开了一扇窗,增加了其融资手段,若仓单重复质押事件的发酵,无疑对中小企业融资造成一定程度阻碍。

  从这一角度来看,大力推进物联网技术在仓单质押融资中的应用有重要意义。C


【编辑:editor】
上一篇:中储“仓”字文章背后的逻辑
下一篇:为什么又是“仓单融资”
文章二维码分享至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