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中国能源消费向来以煤炭为主,因此若切实以较低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支撑高质量发展,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氢能是一种被发现的煤炭的重要可替代物。
氢能受政策部门支持
据了解,自2019年起,氢能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氢能产业也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2022年3月23日,《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发布。这是中国首个氢能产业中长期规划,明确了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组成部分。与国家同步,地方政府也纷纷发布促进氢能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优秀氢能产业链企业,共促我国氢能产业发展。
“中国绿色氢产业的发展一直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优先事项。”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副代表乔展表示,近年来该署把重点扩大到支持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制氢、利用绿色氢在能源和工业中发挥作用以及氢经济的技术职业培训等方面,足以证明中国“氢能社会”发展热潮涌动。
在氢能研发方面,据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的文章,中国氢能技术研发与专利迎来爆发期,年均增速超20%,年均申请量超过8000件。2021年,中国氢能专利申请量占全球的77%,有效氢能专利占全球的45%。这使得我国已成为全球氢能专利产出的主要国家。
“在上游供给端,我国每年生产3500-4000万吨氢,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强大供给能力。在中游产业端,国内燃料电池电堆及系统、制储运加氢相关设备、核心零部件、材料参与者众多,产业链条齐备,实现性能提升与成本优化;在落地应用端,在政策利好推动下,氢能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快速发展,我国累计推广氢燃料商用车超1.3万辆,居全球第一位,应用场景也已覆盖全系商用车。”长城汽车负责氢能商用车的市场部负责人赵虎向《中国储运》杂志介绍了一组数据,他同时表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国内氢能产业已初步掌握氢能制备、储运、加氢、燃料电池和系统集成等主要技术和生产工艺。但中国氢能产业目前仍处于政策扶持及市场培育阶段,氢能应用场景有待丰富、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也有待提高。
企业大举进入市场
根据不完全统计,在有关部委的指导推动下,已有超过40家中央企业布局氢能产业链,制氢方面,中国石化、国家能源集团、航天科技集团等在化石能源制氢及应用方面优势突出,主导或参与了国内绝大部分的绿氢项目。而民营企业更有上千家之多充分参与氢能市场的建设。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末,我国针对氢能产业的投资基金累计规模超800亿元人民币。2020年-2021年公开可查询的基金规模已超越2015-2019年基金规模总和。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赵世堂表示,下一步,国务院国资委将指导推动中央企业加大氢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力度,加快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加强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培育多元氢能应用生态,通过创新驱动、基础支撑、示范引领、需求牵引,支撑构建完整的氢能供应链和产业体系,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虽然我们还不能够在高速上随处可见氢能卡车,但是能量正在快速积累,我想不出十年的时间,氢能市场将会迎来爆发期,氢能卡车也会成为减碳目标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氢能市场观察人士贺敬之向《中国储运》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对于氢能物流市场的发展未来充满信心。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