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天津“两会”看物流机遇
孙富奇  2025年第3期第11页  2025-03-21

机遇丰富

  文/本刊记者 孙富奇

  在2025天津《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24年天津市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增长约5.1%左右,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9%,航空航天、车联网、信创等产业保持两位数增长,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分别增至283家、38家。

  多家民企、外企在天津增资扩产,如汽车行业一汽丰田新能源汽车和一汽大众新车型实现量产,诺和诺德、中美史克、SMC等在天津继续深化布局等;,多项目、基地开工投产,如南港百万吨乙烯及产业集群项目运行,京津电子化学品基地授牌建设等。

  从中不难看到,天津市的制造业氛围正在重新变得浓厚,由此带来的制造业物流、大宗物流需求亦将愈发增长。且值得注意的是,《2025天津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明确表示,2025年天津将推进“六链五群”上下游、供需配套的落地,六链中的生物医药、高端仪器设备、工业母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重点产业链,五群中的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重点产业群,将给予物流行业、企业多赛道在天津深化扩展以扎实基础。

  此外,2025天津《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指出,2024年天津市通过持续释放市场活力,民营规上工业增加值、限上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额、外贸进出口总额占比分别为23.1%、62.5%、45.5%;通过持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津农精品”销售额连续两年突破百亿元;通过积极盘活存量资源资产,打造了京东超级体验店的典型示范案例,以旧换新带动的消费更是超过200亿元。

  以上数据,对于物流行业、企业在天津发力跨境、农产品、大件消费品赛道,则属于是一剂强心针。据悉,2025年天津还将开展“跨境电商+产业带”行动,通过数字化、协同创新、精准营销、智能物流等方式,助力企业参与到国际贸易之中。对此,物流如何匹配、如何承载、如何赋能其中的数字、智能两大重点,或许将成为物流行业、企业抢滩登陆的关键点。

  不能忽视的是,2025天津《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的有关天津港相关内容,如2024年天津港集装箱航线147条、吞吐量2329万标准箱;适港产业中玉湖冷链交易中心的落地,将带动以进口生鲜、冷冻/藏品为主的冷链物流赛道进一步做大做强,其中涉及的仓储、搬运、配送等环节的数字化、智能化打造与提升,物流行业、企业则可持续关注。

  网络货运“增值”发展

  文/山竹

  在2025天津《政府工作报告》中,2025年相关工作提到要推动灵活用工、网络货运、养老医疗等平台企业发展壮大,其中网络货运作为近年来物流行业探讨的重点领域之一,未来其在天津的发展壮大,值得更多关注。

  据天津市相关监测平台数据显示,自2020年1月至2024年11月,天津市已完成129家网络货运企业的行政许可,累计整合社会车辆达924.2万辆,驾驶员939.5万名‌。在2024年1月至11月期间,相关网络货运企业共交互运单4744.1万笔、资金流水单4481.9万笔,同比分别增长94.8%和133.0%,累计实现货物运输量5.3亿吨、同比增长44.9%,合计运费823.6亿元、同比增加25.1%‌。

  数据的喜人增长,揭示了网络货运行业在天津发展的蓬勃,尤其是在网络货运行业正在从盲目扩张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政策的支撑,如参与制定网络货运行业首部国家标准《网络平台道路货物运输服务规范》,促进道路货运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又如发布《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用工指南》,为网络货运企业量身定制高效法律咨询服务机制,为平台司机搭建便捷纠纷解决渠道;另一方面则在于天津货运资源的丰富及辐射区域的发达,其中货运资源尤其以天津港为代表的集装箱物流、生鲜冷链物流为盛,辐射区域则以京津冀为主要覆盖。

  因此,未来天津推动网络货运发展壮大也势必会继续在以上基础上进行“增值”,并进而打造出网络货运集群效应,相关网络货运企业可将目光聚焦天津,找寻到新的发展活力。但需要注意的是,网络货运绿色化、车辆设备新能源化需要着重思考,毕竟天津紧邻北京,环保监管将更为严苛。

  此外,试图迈入天津网络货运市场的企业还需思考无人驾驶车辆的引入,天津近年来不断探索无人驾驶货运模式,由主线科技负责技术支持的天津港至马驹桥物流园公路货运自动驾驶先导应用试点,实现了“天津港—京津塘高速—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马驹桥物流园”的货运车队跨区域自动行驶;2024年末,天津市广通信息技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与南开大学签署合作研发协议,聚焦城配车辆无人驾驶。

  无论是网络货运中涉及的干线运输还是城市配送,可以看到天津均在寻求与无人驾驶的有机结合,力求推动物流效率与安全的进一步提升,成本的进一步下降。

  乡村物流这样干

  文/孙富奇

  本届天津“两会”中,天津市财政局公布了2024年与2025年相关预算执行及规划方向,其中显示2024年天津入选全国首批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安排资金2亿元支持城乡物流体系、冷链加工等项目建设,2025年将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完善,并推动县域商业体系的建设。

  将目光从城区向县乡村域转移,一方面是因为城区功能相对完善且趋于饱和,另一方面是因为县乡村域正不断成为各省市新的经济增长极。2025天津《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指出,2024年天津在农产品销售方面,“津农精品”销售额连续两年突破百亿;在乡村建设方面,12个乡村旅游重点片区有序推进,49个项目投入运营。

  而随着乡村目光的聚焦和乡村建设的发展,城乡间物流资源的分配势必将重构,城乡间物流连接的通畅势必需思考。2025天津《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优化布局冷链物流、寄递服务等新型基础设施,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其中关于冷链物流层面,天津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且区位相对分散,对于冷链物流的需求差异化明显,如津南区的小站稻、西青区的沙窝萝卜、宁河区的七里海河蟹、滨海新区的玫瑰葡萄、东丽区的欢坨西红柿等,物流行业、企业在助力乡村物流发展、冷链物流建设过程中,需思考针对农产品资源的不同,确保物流服务的针对性、保鲜性、时效性。

  而关于寄递服务等新型基础设施,先从向乡村寄递的层面而言,随着乡村经济的逐步提升,乡村居民对于消费品的需求将呈现上升态势,并将不仅仅满足于日常必需品,包括大件消费品、高端电子产品甚至是奢侈品等如何能够又快又好送达乡村消费者手中,需要物流行业、企业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满足,包括但不限于增设站点、吸纳快递员、规划分拣中心布局覆盖更广阔区位,而非曾经的送达统一站点进行自提或需等待的统一配送。

  再从乡村向外寄递的角度出发,乡村寄出物品以特色农产品为主,前面提到了冷链物流需加大支撑特色农产品的物流运输的保时、保鲜,此处不再赘述。物流行业、企业在此之外还需考虑引入初加工、包装甚至是辅助采摘等元素,从而促进乡村农产品不仅是走出去,更是走得精。

  至于天津“两会”中的推动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则是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最终呈现,城乡间的商品通过物流运输,最终在城、乡两大区位间满足各自区位内的消费采买需求,如何能够有效解决城、乡需求的实时变化,物流行业、企业需进行更多思考,数字化或可成为较为行之有效的提升手段。

  “跨境电商+产业带” 海外仓的机遇

  文/山竹

  在2025天津《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多次被提及,与之相关的跨境电商、保税交易等词语也频频出现。报告更是提出了2025年要开展“跨境电商+产业带”行动,促进外向型经济加快发展。

  其中“跨境电商+产业带”主要以服务优势产业走出去为主,尤其将支持从事跨境电商海外仓业务为主的相关企业,并培育自行车、地毯、五金制品、家具家居等特色产业带。仅从自行车产业而言,据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1至10月,天津市出口自行车总值49.2亿元,同比增长10.3%,占全国的31.3%,蝉联全国第一;出口自行车及电动自行车总值83.4亿元,同比增长26.8%,占全国16.3%,居全国第二。

  而天津的自行车产业,重点区位非“自行车之乡”的武清区王庆坨莫属,截至2023年年底,包括电动自行车在内,王庆坨有自行车民营企业300余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2家、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6家、雏鹰企业4家。其中大部分企业的外销环节,均指向一个节点——天津港。

  因此,一方面打通王庆坨与天津港间的物流通路,另一方面打通天津港与全球各地间的物流通路便显得尤为重要。前者以陆运为主,物流行业、企业需思考如何在优化最短路径降本的同时,确保时效的达标;后者则需海外仓的支撑,确保自行车能够运出去、存的下、存的省,有效应对海外市场波峰、波谷的变化。

  从“跨境电商+产业带”行动中将特别支持从事跨境电商海外仓业务为主的相关企业也可以看出相关端倪。因此,物流行业、企业在服务天津自行车产业的过程中,应优先解决海外仓的布局,以仓库区位、仓储价格、仓库智能化水平吸引天津自行车制造企业的目光。同时,考虑到海外影响因素较多,物流行业、企业亦需要将外销影响因素与被服务企业进行实时沟通,从而改变运输方式、运输路线,从而降低物流成本。多式联运或将成为未来物流行业、企业支撑天津自行车产业向外拓展的重要方式。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海外市场对于产品的品质要求呈现出高于国内的态势,海外仓的智能化程度则能够有效助力将运出去的产品以质量达标的状态送达用户手中。此处并非是指车辆的制造品质,而是说通过智能化手段对产品进行检测,及时发现从产地到海外仓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破损情况,从而避免用户收到“残次品”。且这种一次到位式的将达标产品送达用户手中,不仅可减少退换货产生的物流费用,更可以间接提高产品品牌口碑,形成智能检测保出仓品质、用户满意度提品牌口碑、订单增多带动物流需求增长的良性循环。

  人工智能,拓宽未来生存空间

  文/孙富奇

  在2025天津“两会”上,本刊记者与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其均表示无论是物流从业者还是产业工人,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都应为自身增加更多的技能,确保未来自身生存空间。

  人工智能相关技术作为物流与制造业重合度较高的领域,首先需要对其进行一定了解,并掌握初步驾驭的技能,甚至是简单维修的技能。从当下物流行业、制造产业现状可以看到,人工智能与两大行业的融合趋势愈发加深,无论是系统软件层面还是设备硬件层面,人工智能占比不断加大,成熟度不断加深。因此,如果从业者不对自身进行“强化”,相较于人工智能而言,从业者的优势可能会进一步缩减。

  例如,物流行业、制造产业中的仓储搬运环节,人机共作如今更多被移动机器人独立完成所替代,因为移动机器人更加高效、安全、经济;再如快递配送领域,无人配送车辆已在路上行驶,无人机也开始了投递。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大数据、算法模型的进一步优化,全“赛博”物流、“赛博”制造的景象将更加密集且多地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但并不是说,人工智能就会完全挤占就业空间,首先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最终目的是辅助从业者,降低从业者的劳动强度。其次,人工智能需要汲取从业者的知识、逻辑,即通过从业者的辅助,优化相关产品的服务能力,让其更加适配日常工作与行业特点,类似“教学相长”。

  例如,在无人自动驾驶领域,相关系统和车辆设备如今在出租、货运等领域的商业化落地雏形初现,并引发以上行业对于人工智能的恐慌和对未来从业环境的探讨,但一部分曾经的司机通过转型为安全员,参与到无人自动驾驶的发展之中,不仅工作压力减轻,收入增长,对于未来也更加乐观。

  因此,在无法改变未来发展趋势的情况下,顺应、赶超发展脉络将会是从业者唯一的选择,正如杭州市人大代表、浙江申通瑞盛快递有限公司转运中心主管李庆恒所说“如今的快递行业比的是机器的使用,即使是他,也计划继续深造成为一名快递网络高级工程师”。对于物流从业者、产业工人而言,技多不压身、技多更是守护自身未来的出路。


【编辑:editor】
上一篇:2024再见!2025你好!
下一篇:返回列表
文章二维码分享至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