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转型升级妥善解决难题
——专访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贺登才
文/本刊记者 李冰漪  2013年第11期第66页  2013-10-18

2013年已近尾声,物流业总体发展如何?接下来又将面对怎样的问题呢?带着这些疑问日前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贺登才,请他来解答这些问题。

上半年物流业总体增速放缓
贺登才认为,对于2013年来说,上半年物流业总体增速放缓,但物流企业通过积极调整应对,取得了良好成效。
贺登才说,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上半年物流业总体保持平稳,增速稳中放缓。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上半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93.1万亿元,同比增长9.1%,增速较一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回落0.9个百分点;物流业增加值1.8万亿元,同比增长7.4%,增速较一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回落2.9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4.5万亿元,同比增长9.0%,较一季度回落0.9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回落2.8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反映出经济社会运行的物流成本仍然较高。
与2012年相比,大部分企业收入和利润平稳增长,增速有不同程度下滑。即使是快递、快运等近年来增速较高的企业,增长幅度也有所放缓,有的出现小幅下降。分行业看,与国际贸易相关的国际航运业依然低迷,短期内难以好转。钢铁、煤炭等大宗生产资料物流受产能过剩、需求乏力影响,业务下滑严重,普遍陷入亏损状态。电子、快消、医药、冷链等生活资料物流需求较旺,上升势头较好。特别是与消费类电子商务相关的物流需求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物流企业普遍面临成本上升、人员短缺、资金紧张的问题,倒逼行业转型升级。在上游环节,制造企业对物流重视程度有所提升,物流外包正在从降成本的手段向供应链优化和整合的角度转变。

积极调整成效显著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物流企业采取了哪些调整应对措施,取得了良好成效呢?
贺登才指出,首先是加快战略调整。为应对市场环境变化,物流企业持续推进战略性收缩,实施业务细分和客户聚焦,核心客户收入和利润比重稳步提升。企业市场定位加快战略性转移,业务领域从生产物流向消费物流拓展,业务范围从外贸物流向内需物流延伸。消费类电子商务物流成为战略定位关注的焦点。一体化的供应链规划和执行正在成为企业战略转型的重要方向。
其次,是推进模式创新。物流企业与制造、商贸企业联动融合更加紧密,成为企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源泉。物流企业以基础物流服务和战略物流资源为依托,拓展增值服务,整合分散资源,搭建共享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代理采购、分销执行、送装一体、物流金融等新型业务模式。物流企业正在从基础物流服务向供应链一体化物流模式转型,以物流为核心,带动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四流合一”。
再次,加强内部管理。物流企业逐步从粗放式管理向集约化管理转型,从追求速度和价格向提升质量和效率转变。企业加强了自身业务协同和组织管控,整合内部资源,调整组织结构,加强人才培养,推进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持续优化。降低成本、消除浪费、改善流程的精益管理越来越受到企业重视。
第四,加大网点布局。受城镇化推进和内需市场拉动,快递、快运、城市配送等物流企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延伸网点,向三四级市场下沉网络。高标准、规范化的物流节点加快布局建设,现代化、信息化的物流网络正在形成。一些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在国外市场推进战略布局,为国际化发展奠定网络基础。
第五,推动技术应用。物流企业加大信息化建设投资力度,通过物流信息化实现了内部管理的标准化和外部服务的透明化。信息服务平台与实体物流平台相结合,形成虚实结合的一体化物流服务平台。随着劳动力短缺和成本上升,一些企业还加大了设施装备投入力度,以逐步减少对人工的依赖,提高物流产出效率。

对近期趋势谨慎乐观
谈到近期物流业的发展趋势,贺登才说,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受国际需求不振、固定资产投资低迷和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物流企业对近期行业形势发展总体持谨慎乐观态度。因此物流企业要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贺登才认为,随着生产和流通的集中化和规模化发展,传统的分散化、小规模、同质化的物流服务已经难以满足需求,需要现代化、一体化、网络化的物流企业和服务平台提供更具竞争力的服务。物流业发挥着降低整体成本和提高供应链效率的重要作用,成为企业新的利润来源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其战略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的形势下,生产和流通企业对物流成本的关注已经从单个物流环节向整个供应链上下游延伸。生产和流通企业对物流业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传统的价格招标模式正在转变,战略合作关系越来越深化和普遍。客户企业进行物流战略规划和物流体系构建,要求提供一体化的物流服务和解决方案。
而铁路货运组织变革的推进和铁路运力的释放,使原有的以公路为主的货运组织结构发生深刻变化。铁路货运以其运量大、运距长、价格低、低碳环保等优势,对公路运输地位带来挑战。随着铁路市场的放开和运营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透明化,铁路运输将在长途干线运输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也带来了多式联运协调发展和模式创新的机会。

物流企业的诉求
贺登才表示,当前严峻环境下,近期物流企业反映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较为集中,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营改增”后税负增加。今年8月1日起,物流业全面推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企业普遍反映,货物运输服务税率上调过高,企业税负将大幅增加,据测算平均增长120%左右,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效益。此外,国际货代业取消了差额纳税政策,由于上游国际运输执行免税和零税率政策,国际货代业没有进项税抵扣,如果全额征税,绝大多数企业将出现严重亏损。因此企业建议,对国际货代业免征增值税,这样可以解决“营改增”后对行业税负的影响,同时也符合国际惯例。
二是交通限行影响城市配送。近年来,大中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许多城市在中心城区采取多种形式的交通限行管制,货运车辆进城普遍受到通行时间和通行区域的限制,严重影响了城市配送的正常运营。企业希望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对城市配送车辆与普通货运车辆进行分类管理,将“限制所有货运车辆通行变允许城市配送车辆通行”。最大限度地减少限行时间和路段,保障城市配送通行便利。
三是物流用地无法保障。物流企业普遍反映,物流用地资源稀缺,土地供应难以保障,建设规划难以落地,征地阻力日益加大。对此,有企业建议,对物流设施用地应立法保护,不得随意变更用地性质和规模。地方政府应采取租赁土地的方式,不再一次性出让土地,有效杜绝以物流名义圈占土地问题,减轻企业一次性投资的压力。
四是资金压力进一步加大。物流业资金需求量大,固定资产投资回收期长,日常使用资金周转量大,自有资金难以满足建设和运营要求,普遍存在融资瓶颈。行业缺乏产业基金、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融资模式,融资成本较高。此外,由于客户资金紧张,资金回款账期进一步延长;企业普遍使用承兑汇票,贴现成本支出大幅增长。由此企业建议,应进一步放开融资渠道,降低融资门槛,理顺企业间债权债务关系,鼓励企业做大做强。
还有就是分支机构设立存在障碍。物流企业具有网络化经营的特征。企业普遍反映,许多地区不允许外地物流企业设立非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或者设置较高“门槛”作为前置审批条件。企业不得不在每个网点都设立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大大增加了企业开办和运营成本。所以,应明确允许物流企业设立非独立核算分支机构,取消对物流企业设立各类分支机构设置的前置审批条件。只有妥善及时地解决了这些方面的问题,物流业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良性循环。C


【编辑:editor】
上一篇:宇培联手港资打造中国仓储市场
下一篇:“宁波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文章二维码分享至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