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模式助力农产品流通
文/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食品物流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张签名  2017年第03期第66页  2017-02-20

“菜贱伤农,菜贵伤民”,道理谁都懂,缘由也都明白:伤在流通环节上。

近年来,在国务院和商务部关于加快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精神的指导下,各地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改善农产品城乡对接的政策、法规和办法(在此我们统称为“对接模式”)。应该说,这些模式都有可取之处,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来看,还都在摸索之中。新年伊始,总结一下这些模式的成功经验和失利教训,也许不无裨益。

目前,各地农产品城乡市场对接主要包括以下三大模式:

 

农超对接模式

该模式即由农户通过合作社等市场组织,向超市、菜市场和便民店直销的流通方式。农超对接是国外普遍采用的一种农产品生产销售模式,目前,亚太地区农产品经超市销售的比重达70%以上,美国达80%,而我国只有15%左右。正因为于此,目前运作较为成功的恰恰是国外零售业巨头。请看下面这组镜头:

面积近1000平方米的厂房里,40多岁的张美荣坐在一张大木桌旁,娴熟地把网袋套在胳膊粗的塑料管口,将三头蒜依次放进袋中并收紧袋口,然后把蒜整齐地码放进标有“walmart”沃尔玛字样的纸箱中,这些箱装蒜最终将被送至沃尔玛遍布中国的百余家分店。

在张美荣四周还有70多位与她年龄相仿的妇女,她们分别负责为大蒜剥皮、剪杆、剜根等工序,最终修剪出一头头可供超市销售的商品蒜。直径为5.5厘米的大蒜,一袋能装三头,这样五公斤重的箱子可以装下大概30袋,一个人一天能装30箱。

这是张美荣所在的山东金乡信合农贸有限公司与沃尔玛签约建立大蒜直采基地后,通过沃尔玛销售渠道供应中国其他省市的第四批大蒜产品。公司总经理白相田说,他的企业已经将金乡大蒜销往了沃尔玛在中国的100多家分店。

据报道,在“中国大蒜之乡”金乡,已有4000多家与信合类似的农产品销售公司,当地悠久的大蒜种植历史和稳定的60万亩大蒜种植面积为从事大蒜产销的人提供了先天的商机。数据显示,在销售旺季,金乡有6万多人从事大蒜购销活动,平均每天外销当地大蒜6000多吨。直采关系加快了由“菜园子”到“菜篮子”的流通速度,减少了流通环节,可以降低30%的流通成本,无论对蔬菜生产者还是超市都是双赢的选择。同时,根据约定,直采的大蒜平均收购价格比市场要高出10%,在大蒜价格产生波动时能够保护基地种植户的利益。为了保证蔬菜的质量,沃尔玛还专门委托了一家英国检验机构,随时对这些基地进行抽检,以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 

这一切看起来似乎很美,但沃尔玛和产地农超对接的成功模式却很难在大范围内复制成功。 

以广东惠州为例,据当地媒体报道,该市“农超对接”两年后,多数农户未得实惠,超市菜价亦未降低。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方面:

——超市只愿意和大合作社合作。

惠州市供销社有关负责人介绍说,现在大多数超市都要收取进场费,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较小、议价能力弱,因此存在进超市难的问题。”以往,很多经销商来到菜地收菜,农户还可以跟他们讨价还价。交给合作社去卖给超市,虽然销售渠道不用愁,但是,价格并不好。众所周知,进驻超市的“水”很深:缴纳的费用太多———进店费、节庆费,加起来可达10多种;超市三天两头促销,贴海报之前不通气就把商品纳入促销品中打折销售:扣秤、抹零头。

那么,对于合作社的抱怨,超市如何回应?惠阳天虹商场超市部经理何先生说:“我们需要的产品种类比较多,他们提供的农产品量多,种类少,而多余产品需要合作社处理,我们无法达成一致。因此最终只能解约。”

——双方交易习惯差距过大。

农户们习惯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方式,而农超对接模式中,按照双方的约定,一般是1到2个月结算一次。农户们不愿意通过这种方式来结算,所以对农超对接并不热情。

对此,超市方面认为,按照合约和行业惯例,超市跟任何客户都是一个月结算一次,不可能每天结算一次,一方面工作量大,另一方面,资金链也难以承受。因此,超市不是不愿意与合作社合作,只是希望对方是有更大规模、更好口碑且按行业惯例进行交易的合作社。

 

农餐对接模式

该模式即是由农企、农户向餐馆直供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这种模式自2011年开始实施以来,相较于农超对接,进展得似乎更为成功。

此前,各地餐饮企业的原材料采购方式普遍相似,即由合作的固定供货商供货,而供货商的货品大多来源于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等地。从田间地头到餐饮企业,农副产品往往需经过多个流通环节,价格也逐步攀升,质量安全更无从追溯。

为此,2011年,北京市商委启动了“农餐对接”试点工作,截至2012年11月,参与试点的餐饮企业由2011年的10家扩大到了20家。2012年1~11月,20家“农餐对接”试点企业通过农产品生产基地或农产品合作组织采购农产品原料8.5万吨,同比增长29.3%,其中不乏全聚德、呷哺呷哺、湘鄂情等大型餐饮连锁企业和大型农业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

具体做法是,在商委和农业部门引导和扶持下,双方首先签订“农餐对接”合作协议,而后,大型餐饮连锁企业与郊区县农产品生产基地对接,构建“餐饮企业+生产基地”模式。截至2012年11月底,呷哺呷哺、嘉和一品等10家龙头餐饮企业从合作基地直接购进蔬菜、肉类、粮食、水果等57677吨,同比较2011年增长近60%。受此利好影响,湘鄂情已决定投资1亿多元建立食品加工配送中心、群体性就餐研发中心和实验室,进一步严把安全关;眉州东坡、大董等连锁餐饮企业也都建立了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

农餐对接的好处首先是安全更有保障了。还是以北京为例,据了解,所有试点餐饮企业,都采用了“三三制”模式从种子到端上桌的菜全程质量监控。所谓三三制,即把好“三道关”——产地关、收货加工关、店铺现场操作关;全程“三跟踪”--产品源头跟踪、物流时间跟踪、产品转移交接跟踪。基地按照品质要求种菜,使用统一的农药、化肥,棚内有视频监控,温度、湿度电脑监控,信息实时传到办公室。采购、品质管理人员每隔一两周就去基地巡查。种植过程中,基地还要不断自检农药残留。

二是餐饮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得到了有效保障。由于餐饮企业从基地直接进货,双方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后,餐饮企业先到基地考察,根据当地特点确定菜种,再核算每亩搭棚、施肥、人工、物流等各项成本,加上农户的合理利润,折算出每公斤菜的价格,全年都按这个价格支付,不受市场价格浮动影响,从而确保了菜农的长期稳定收益;不光供应量、品质有保证,基地直供还降低了20%成本。批发市场是随行就市,而“农餐对接”全年都是均价,即使市场价涨了,餐饮业的收购价也不用跟着涨。

农餐对接这种模式固然很稳定,得到了参与企业的一致好评,但是,按目前的这种纯市场行为的发展模式,规模还太小,只适于大型餐饮连锁企业和大型农产品生产基地,因为对于大多数中小餐饮企业来说,由于没有建设基地的经济实力和大规模的采购能力,还只能是望梅止渴。

 

农批对接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核心,就是以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体,“场基挂钩”,批零兼营,建立农产品一站式配送中心;相较于前两种模式,农批对接的模式对经营者和消费者利益更大,也更有可操作性和发展前景。

去年8月底,盛华宏林的“一站式”生鲜集配中心批发超市、果蔬惠民工程(即果蔬交易区)正式开业,成为盛华宏林市场转型升级的重要一步。其中新成立的生鲜集配中心向普通消费者、餐饮行业提供近百种生鲜食品,并通过与上游生产基地合作建立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实现从生产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全程管控。

盛华宏林总经理吴玉芝表示,盛华宏林通过“场基”挂钩,打造了果蔬市场“直通车”,蔬菜、水果从田间地头直接送到盛华宏林的果蔬交易区,既新鲜安全又实惠便捷,减少了中间交易环节,也降低了果蔬价格,让首都市民得到了实惠。同时,这也能够更好地解决农民卖菜难、市民买菜贵的问题。盛华宏林执行总经理于涛则表示,建立蔬菜果品交易区是他们从消费者的餐桌构成进行深思熟虑的结果,也是盛华宏林转型升级的重要一步。“之前盛华宏林一直以粮油、调料、水产批发为主,但是考虑到消费者的餐桌构成,我们在蔬果供应这一部分做得还不够好。虽然以前我们也销售蔬果,但当时是以零售为主,价格比较高,并不能满足大众的需要。”于涛指出,现在盛华宏林蔬菜果品交易区的正式运营补上了之前的短板,该交易区直接与农产品产地对接,并且能够让消费者一站式购齐所需的商品,价格也十分优惠。

有了一站式配送中心仅仅是第一步,要进入社区千家万户,关键是“最后一百米”,据悉,有的地方的农批市场在政府支持下,不仅有了一站式配送,还正在探索开设类似快递社区收发室那样的“农产品社区指定服务点”,从而实现从生产基地到农批市场再到消费者的一站式全产业链服务,而其关键节点则是农批市场一站式配送环节。

农批市场一站式配送是个新事物,光靠企业自身很难持续发展下去,政府主管部门理应有所作为。所以,还需要政府主管部门予以干预和扶持,多措并举提速“农批对接”,对农产品圣餐基地和农批市场运销农产品的,除按规定享受国家和省绿色通道政策外,建议由城市农业和商务部门安排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逐步为建立一站式农产品配送中心的农批市场,配发公安、交通运输部门制发的专用通行证,允许其在市区禁止货运车辆通行的路段通行。

概括以上三种模式,农产品城乡对接成功和失败的共同拐点,就是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批市场一站式配送中心这两个平台建设的成功与否。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蓬勃发展成为近年来农村改革发展中的突出亮点之一。作为农产品城乡对接上游的生产基地,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提高了农民市场谈判地位,延伸了产业链条,它与作为下游的以农产品直采直供为主要功能的城市农产品一站式配送中心共同形成了与专业化大生产布局相适应的现代农产品大流通格局。因此,无论是农超对接还是农餐、农批对接,都离不开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打造好农产品城乡对接的大平台这个前提,道理很简单:如果没有这个大前提的支撑和服务,无论何种模式,都将只是看起来很美的空中楼阁。C


【编辑:editor】
上一篇:30万快递员工春节不打烊
下一篇:无车承运人,你准备好了吗?
文章二维码分享至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