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就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来推动企业组织转变业务模式,组织架构,企业文化等的变革措施,那么仓储企业通过数字化改造后,将在产业链供应链中起到哪些作用呢?
据物联网专委会副秘书长沈启星介绍,整体来看,现阶段在仓储行业,基本达到数字化仓库标准要求的仓库占比还不到10%。他分析主要原因是,仓储业作为传统行业与数字化技术的深入融合还有一定的差距,对数字化的认识和理解需要进一步加强。
具体而言,当前仓储业中,具备物联网基础能力的仓库占比39%;基本实现无纸化的仓库,占比26%;具备仓储物精细化管理能力的仓库占比为13%;具有初步平台化服务能力的仓库占比9%。”
放眼市场,中小型仓储企业主要服务对象大多是央企或国企等头部企业。在头部企业通过快速的数字化转型,实现数字化、平台化、数据化后,下游的中小仓储企业如果不能跟随上游客户数字化转型步伐,那就意味着他们将无法为上游客户提供实时的数据对接,也就无法达成长远的合作机会。
总体而言,数字化仓库支持仓储企业向数字云仓平台方向发展。同时,通过数字云仓平台可以与网络货运、电子商务、在线保险、在线金融、在线加工、在线包装、在线配送、在线报关、在线商检等供应链平台企业进行数据互联互通,发掘仓储、货物的数据价值并输出价值,形成数据增值服务。
数字化改造固然重要,但少则几十万、多则上千万的高昂改造费用,是很多中小仓储企业难以负担的。基于很多物流企业自身实力不充足,可以跟第三方的数字物流服务商合作,利用其专业的智慧物流管理系统,实现技术的稳固,还可以实现线上办公、账目管理、内部资源优化、人员管理等,在数字化基础上不断发展。
此外,从资本角度来说,企业还可以在资本市场上获得战略投资、风险投资,可以在科创板、创新板申请上市等其他优惠政策。事实上,已经有仓储企业通过贯标行为后还被评为了“高新技术企业”。
与此同时,加强数字化人才的培养,在智慧物流系统运作的过程中,想要抵挡新调整,专业的数字化人才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能够使得智慧物流的工作得到更好推动,抵御未来的不确定风险。
众所周知,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均属于政府性标准,因此,行业标准的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据了解,按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颁布实施的《数字化仓库基本要求》、《数字化仓库评估规范》两项标准互为依托,但从侧重点上又有明确的区分。首《数字化仓库基本要求》旨在为企业实现数字化仓库提供参考依据,引导企业建设数字化仓库,发展数字化仓库,提升仓库效率,拓展仓库的业务能力,提升企业仓库数字服务水平;《数字化仓库评估规范》从数字化仓库建设、运营、管理方面涉及的内容进行研究分析,结合不同产业的特点,构建出符合行业发展现状的评估指标体系。仓库通过评估,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到企业数字化仓库当前水平与不足之处,找准改进方向,提升仓库的数字化综合水平和服务能力。
对此,沈启星举例说,“我们的参编单位按照标准要求改造仓库后,首先,货物入库、出库时间,比改造前缩短了5倍。其次,作业人员减少了三分之二,应用了电子单证后,基本上已经实现无纸化提货。第三,原有的单证管理部门,已经撤销。第四,增加了大批数据分析、业务人员;部分企业实现了仓储平台与电子商务、金融平台数据互联互通,扩展了多个服务产品种类,营收特别是数字服务营收比例大幅度提升。”
通过贯标一系列动作,仓储企业可以有条不紊的进行数字化改造。两项行业标准的出台不仅能有效引导和帮助企业理解什么是数字化仓库,如何打造数字化仓库,如何管理运营好数字化仓库,同时有助于推动仓储业向规范化可持续化方向发展。据观察,数字仓库改造前后的差别是非常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