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的江湖
文/本刊记者 李静宇  2016年第02期第63页  2016-01-18

放眼看去,今天的物流产业,如同一个江湖。有江湖就有门派之分,是名门还是草莽,要看你的身价。所以,名门有名门的场所,草莽有草莽的圈子,要想跨界掺合,可真不容易。这就是物流江湖,身不由己。
即使如此,然则今天的江湖门类很多,给了物流大咖看不上,而众多草莽们欢呼雀跃,能够分享和奋争的舞台。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传统物流企业,专线和第三方物流占据着主流。到了2000年以后,尤其是近两年,网络物流和整合物流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异军突起。同时,平台、联盟一时间也成为各种物流论坛和会议上的关键词之一。
联盟自古有之,古人云“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联盟的意义也正在于此,通过集小力而形成合力,从而与外界抗衡。
作为那些零散的中小物流企业来讲,这无疑是一种利好信号,它传递着平等之下彼此对于身份的认同,在大家日子都不好过的情况下,结成联盟抱团取暖。
联盟平台有这样几个好处:一是有了统一的身份;二是拓展了活动空间和业务范围,享受到更多的红利;三是提高了抗风险能力,不至于被大咖们一下子打倒。
平台型公司也不例外,它们多以轻资产、平台型的整合方式,通过标准化管理和信息技术打造的产品,将千千万万不标准的小专线打造成大网络,给整个专线行业带来全新的标准体系和组织模式。近两年,像中储打造的中储智运,宝供的一站网平台等大型企业尝试的物流平台,打通了客户的上下游资源,实现了快捷、安全的运营模式。
这是平台和联盟给物流市场带来的好处。
但对于在物流市场上创业创新最难改变的,是人的观念还停留在“你死我活”认知上,因为这个行业没有太多的壁垒,进入门槛相当低,所以企业间还是基于“你死我活”的竞争理念,所谓共赢,不过是语言华丽的空话,相互抢占市场份额,秉承的是非开放共享的理念。
而真正的平台模式是基于互联网模式下的提供多方连接,促进无边界互动,从而发生更简单、更直接的信息交换或产品服务交易的商业模式。
开放性、互动性(或社交性)、交易性是平台模式的本质属性,任何一个无法形成无边界开放的或不具备社交性而无法让用户之间广泛互动的或不能形成有效且大量交易的商业模式均不能称为平台模式。
三国时期,蜀吴联盟成立是为了抗衡北方强大的魏,在共同抗魏时,联盟双方都是尽量保留自身实力,然后最大化借助盟友实力达到击败共同敌人的目的。比如赤壁之战。一旦击退共同敌人后,又会因为利益分割问题,陷入矛盾和冲突之间的荆州之争。同时,担心盟友壮大后会危害自身利益,而又反过来想方设法削弱盟友。
现阶段很多联盟与平台更多是“形连神不连”或“看心情,凭喜恶”的连。心头大都装的想法是——我的客户资源会不会被别人拿走?品牌资源会不会被联盟后的大品牌淹没?怎么样退出,退出的时候能不能存在?这些问题无不纠结着想参入或已参入平台、联盟的企业主们。
自历史规律而论,联盟只是短时间的利益共同体,而不能成为一种长期的、稳定的组织。
物流众多的平台模式起源于互联网,但是却又有各自独特的地方,没有互联网,物流的产业就少了一双腾飞的翅膀,而没有物流实实在在的仓配体系,平台或是联盟无疑是空中楼阁。
物流是一项承担货物线下运送和交接的实体活动,纯线上进行撮合能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但物流本身的不标准化和无产品化特征注定了难以直接进行线上交易,物流平台本质上而言缺乏平台模式的交易属性,而这也正是物流平台长期难以逾越的大山。
忙乎了多年,至今平台模式仍没有形成行业权威性的标准化体系,包括信息系统、运单、结算方式等都是非标准化的,传说中的发挥协同效应都是靠彼此间的“感觉”来实现。
物流改变自身很难,究其原因,是因为处在一个缺乏标准的自由散漫状态之中。其难点是来自于上游客户端的非标化,包括上游客户不同个体下的分散以及多样化,导致货物的标识、交接、配送、仓储等环节,只能靠一个一个的“感觉”来实现。
前有日益精准化和高效化的前端制造和商贸市场,后有个性化和敏捷化的末端消费市场,无论是平台模式,还是联盟模式,但只能解决“整”的问题,却解决不了“合”的问题,未来或许有新的模式出现,未来物流格局中也许将诞生于“传统资源型物流企业+衔接团队+互联网”这样组合拳式的模式,但这些都不可能是物流产业的最终归宿,模式的创新变革也遵循后浪推前浪的规律,改变着物流江湖。C


【编辑:editor】
上一篇: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助力物流业
下一篇:仓储业2015大事记
文章二维码分享至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