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窗口”是与非
文/天酬  2013年第11期第12页  2013-10-18

    国庆长假之后,被央视曝光的几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蝇级”窗口人物终于品尝到自家酿造的“心酸”滋味,付出了给他人制造“麻烦”所应有的代价。民生“窗口”之不堪,绝非个案,实乃体制弊端使然。诸如此类颐指气使的怪现状,国人或已司空见惯不敢言亦不敢怒,由愕然而漠然而木然了。
    然而,对于油品升级加价政策出台后的哗然舆情,把握民生“价格窗口”的国家发改委历时月余,迄今未见回声,颇有“坐大”之嫌。作为国内柴油消费大户的物流货运业本已日渐窘迫,此番又不明就里地被加上了几棵稻草,自是备感压力山大。而愤懑之情、感慨之言难以释然,在乎法理情理之中。
有报道称,这次油品升级所致的油企相关投入约500亿元,消费方需承担其中的七成,不少物流从业者表示异议,认为提升油品,不是涨价的必然条件。作为国有企业的“两桶油”,投入技术设备升级油品以改善空气状况,原本即是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让消费者对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买单,难以理解;此外,升级油品的新增成本到底是多少?其他环节获取的高额利润何以不能弥补炼油环节?国家财政对炼油亏损的补贴是否已经作了补偿?
另外,多年高油价带来的暴利积累使石油企业有承担油品升级成本的能力。2012年全年“两桶油”合计利润在1600亿元以上。同时,油品升级所需设备、技术投入都是一次性的,石油垄断企业如果分几年摊销消化的话,压力将会更小。因此,在消费者用高价格买来低质油品、油企或可有财力承担升级成本的情况下,作为负责任的央企,即便不能承担全部,亦可承担大部。
尤为被国人关注的是:上述500亿元的油企设备改造费用是如何计算的?油品加价部分又如何使用?对油企改造项目和加价款项去向有否专项审计?油品升级加价是否有截止日期?等等等等。在数据不够透明的背景下,国家发改委的“价格窗口”挑出了一盏“牛皮灯笼”,消费方焉能心甘情愿地多掏真金白银?
消费方的此种情绪,不能简单归结为只要求他人尽社会义务,而自己置身事外。实际上,这种情绪背后反映出的是陈腐的计划经济的油企运营机制与市场化较彻底的价格机制之间的背离。“价格窗口”对“两桶油”拿出的是计划经济的一套,对消费方拿出的是市场经济的一套,这种“双轨制”盘根错节,引发了国人对油品升级加价等诸多在市场化改革名义下涨价驱动的敏感与烦感。
总之,油品升级是“两桶油”面对雾霾肆虐的受迫式改进。在许多环节,“两桶油”连同“价格窗口”部委亟需主动式改进,这是赢得公众信任的根本。有了公众信任,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油品升级三原则“合理补偿成本、优质优价、谁污染谁付费”,实施才会顺畅。C


【编辑:editor】
上一篇:秋天,绝非摘别人桃子的季节
下一篇:“文件”驱不散物流天空的雾霾
文章二维码分享至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