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为全球经济焦点的德国大众汽车“排放门”事件,仍在持续发酵。10月8日,德国布伦瑞克市检察院公布消息,宣布对位于沃尔夫斯堡的大众集团总部进行了搜查。除了搜查大众总部外,检察官还搜查了沃尔夫斯堡及周边的一些大众员工的私人住所。而布伦瑞克检察院上月底已对大众集团前首席执行官马丁·温特科恩展开调查,以确定他是否在大众操控尾气排放事件中涉嫌欺诈。
而在美国,大众汽车集团美国分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迈克尔·霍恩也“应邀”出席众议院能源和商务委员会的听证会。美环保局交通和空气质量办公室主任克里斯托弗·格伦德勒当天在听证会上说,环保局正与加利福尼亚州空气治理委员会、美国司法部密切合作,对事件展开进一步调查。
大众“排放门”早已延烧到英国和意大利以及韩国。大众曾表示,这一丑闻在全球范围内可能牵涉1100万辆柴油车。其旗下品牌奥迪、斯柯达、西亚特均未能侥幸,部分轻型商用车也列涉嫌。涉事调查在英国、意大利和韩国业已先后展开。人们不禁要问:除了巨额的股票市值蒸发和天文数字的罚款及大把真金白银的善后,大众可能要吃多少官司?
受到“排放门”事件的影响,大众集团乃至整个德国工业都遭遇了严峻的挑战。大众的作弊丑行显然不仅仅是向消费者补救就可了事。这一事件首先涉及违规排放,也不可避免地,也涉及诚信,甚至还可能涉及信息披露方面是否存在违规行为。大众在为涉嫌蓄意欺诈监管部门和消费者接连买单,这不仅令大众这一“百年老店”蒙羞,也把德国制造拖入了泥淖。
美国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戈特曼指出,人在认知上有“负面趋向”,负面印象在人的记忆中比正面印象保留得更为长久。做一件坏事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至少需要做五件好事才能弥补。笔者以为,在公共关系中尤甚,且不拘大巫小巫。
直面世界名企大巫者流的企业诚信尽失、社会公德沦丧,在令人震惊、让人扼腕之余,不妨回看一下国内若干诸如此类的“小巫”。
中国柴油车的环保数据造假几乎人人都心知肚明。今年3月,柴静在一部关于雾霾问题的新闻调查纪录片中指出,“中国90%的柴油车都在环保造假”。而这些企业造假行为甚至不用高明的作弊手段,很轻易地就能拿到“环保标”上路。这些柴油大货的超量尾气排放,成为大气污染的罪魁祸首。
在工业生产领域,环评弄虚作假已经司空见惯。本来是有污染风险的企业,却能通过环评审批。诸多污染事故、爆炸事故的发生都与环评作弊脱不了干系,天津港“8.12”事故就把变了味的环评牢牢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在物流业界,因企业诚信未能把持所付出的代价尤为惨痛。一度被看好的货运或快递企业代收货款,因故意拖怠或卷款吞匿而夭折;曾经被誉为中国创新的物流金融模式——仓单质押,则让骗贷的污水弄得周身龌龊。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先贤先哲告诫国人:声誉建立需要长期努力,可声誉毁坏则在朝夕之间。
倘若真的将大众“排气门”作为一面镜鉴,看得透彻、看得深邃的,其实大有人在。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