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涨价 不容小觑
栏目主持/刘道勤  2017年第04期第92页  2017-03-20

22-102_P70_RGB.jpg

  老编有曰:可以说,此番涨价或是一次典型的成本推动型的通胀,其中上游原材料商的涨价向中游传导是基本路径,再叠加人力成本、环保成本和研发成本的上涨,最终导致了成本的全面上涨。
  各项数据表明,经济短期企稳,物价开始上行,经济企稳和物价上涨的原因是什么,能否持续,是目前各界关注的问题。此次物价的上涨还在酝酿之中,但是很明显在中游制造业的某些部门,涨价已经是既定事实并且还在继续,这次涨价能否导致最终CPI的上涨,现在看来已经是一个越来越不容小觑的事实了。

 

通胀骚动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涨价的呼声越来越高,部分产业链的成本压力已从上游延伸至了下游,比如涪陵榨菜,宣布提价幅度15%~17%不等;再比如马应龙,上调痔疮膏价格18%;再比如小米电视,去年乐视涨价的时候,小米还在微博上说“小米电视不涨价,压力我们抗”的广告,如今也顶不住液晶面板、钢材、包装纸等成本上升。去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主动补库存周期。有着补库和广义社融配合的强劲反弹,再加上年初45 万亿天量投资的传言,大家对于通胀传导和周期持续性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一般而言,PPI 回升是一个积极信号,显示市场供求关系的改善、行业竞争格局的优化、经济增长动力的增强。“行业集中度”则是一个衡量行业发展合理性的指标。当前PPI 已经连续上涨了一年时间,1 月还创下了近5 年最大涨幅。
  其实跟我们老百姓最日常需要的物品也开始上涨,比如最近媒体报道比较多的造纸、厨卫电器、卫浴五金、家居家具、大小家电等等。
  以上提价的产品和行业有一个特点,都处于中游,他们都需要铜铝等有色金属作为原材料,去年全年这些大宗商品的涨价是今年提价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沪铜从去年6月的最低35410元涨到目前的50000元以上,上涨达一成以上。铝已经从去年中期的11575元上涨到目前的14400以上,这是厨卫家电涨价的基础。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是近几年珠三角地区的环保检查非常严格,导致家居家电上游包装及配件供应商成本上涨,倒逼这类企业涨价,再加上人力资源等成本的上升,以及品牌研发费用的上涨等都会对下游的产业涨价造成压力。
  可以说,此次涨价是一次典型的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其中上游原材料商的涨价向中游传导是基本路径,再叠加人力成本、环保成本和研发成本的上涨,最终导致了成本的全面上涨。

  有曰一:不过把这次涨价主要归结为成本推动似乎也不是很准确,因为如果没有需求的增加,即使你成本再涨,厂家也在流动性倒逼下必须降价甩卖,前几年就出现过这种情况。今年需求的拉动同样很重要,我们可以发现这次厨卫家电的上涨最早,这个行业与房地产的有着直接的关联。
  那么这里可以肯定,去年前半年一线城市房地产和部分二线城市房地产的疯狂,为此次上游和中游涨价奠定了基础,这能否就断定此次通胀表明经济已经复苏呢?目前尚需进一步观察。

 

实业套利

  上游涨完中游涨,中游涨完下游涨?从“上游复苏”到“中游崛起”,开年之后,中游行业钢铁、化工、建材等价格上涨,叠加亮眼的工程机械销售数据、1月份处在高位的PMI和金融数据以及去年年底不弱的地产投资数据,市场对于经济企稳的预期逐渐乐观。就在“中游崛起”的口号尚在耳畔,近期资本市场又关注到一些下游行业也正在掀起一波涨价。
  议价能力是成本能否转嫁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当成本上升,下游需求有限的情况下,企业的议价能力是成本能否转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近期,原材料价格上涨、严查超载导致的物流费用上升以及环保成本上升等因素均可能是下游涨价的推手,但无论哪一条来看,均是成本上升转嫁下游的逻辑。经济学知识告诉我们,行业集中度高代表着较高的议价能力,经过供给侧改革和去产能,行业集中度的提升正在发生。
  供给侧改革和去产能的深远影响。从海外经验来看,经过产能去化,行业集中度会提升,龙头企业优势会扩大。摘取A股上市企业,我们观察到从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等主要指标来看,部分传统行业的龙头企业相对于其它企业的差距在拉大,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行业龙头的议价能力在提升,而行业龙头的凸显正是行业集中度提升的重要表现。另一方面,我国的政策组合是去产能辅以搞基建来对冲,过去几年基建一直保持较高增速,2016年地产投资也比较亮眼,与之对比的是制造业投资持续下滑。因为基建和地产投资是制造业的“下游”,随着制造业产能在低投资下的“自然淘汰”,对于制造业来说过去几年实际上是一个供给不断收缩但“需求”并不算弱的格局。年内来看,翘尾效应预示着通胀中枢处于温和区间,但是油价上涨等因素可能冲击新涨价因素带来CPI的上行风险,才是关注焦点。同时PPI未到高点,而回落节奏也可能慢于预期,PPI向CPI的传导也始终是上行的风险之一。从这个角度看,近期下游价格的上涨值得持续关注。
  即便经历了如此剧烈的涨价,行业集中度却迟迟难以大幅提升,那么龙头企业的利润是否也表现低于预期呢?我们发现行业利润却越来越集中于龙头企业,直接导致对价格的依赖程度在上升。以上游的煤炭行业最为典型。前四大煤企的行业集中度下降了,但利润占比却从75%大幅上升至85%。由此可见,扣除了市场份额的因素外,龙头企业盈利对价格变化更加敏感,对价格上升依赖性更强。再看中游的钢铁行业,对比2016 年和2013 年可见,钢铁前8 大企业行业集中度小幅下降,但利润占比却在提升,由33%狂飙至目前的57%。
  去年下半年制造业投资展现出触底企稳的迹象,企业主是最敏感的,这很可能预示着对于制造业来说,产能过剩最严重、预期最悲观的时候已经过去。反应在价格上,一个可能的结果就是中下游企业成本转嫁能力的提升。

  有曰二:价格上升只是加剧了实业套利,并没有真实改变行业生态、也没有提升企业的经营行为。供给侧改革红红火火地开展,行业集中度并没有变得更高,企业龙头地位并没有变得更强,行业竞争关系并没有变得更合理,但行业盈利却集中了。大企业玩起了实业套利,体现为盈利改善对价格上涨的依赖度上升。当价格普涨的浪潮退去,这一游戏策略或面临冲击,行业或再现困境,经济再添下行压力。

 

压力传导

  价格压力加速向中下游传导。
  针对下游行业的新一轮提价潮,市场认为,这轮从上至下的“通胀潮”,价格压力加速向中下游传导。而国内PPI暴涨的核心还是人为干预的结果:供给侧改革+一刀切去产能+严查环保+天量基建需求+2016年狂加杠杆炒房。因此,这轮商品和上游价格上涨,并没有实质性的下游高需求支撑,是自上而下传导的,PPI远超CPI,剪刀差创了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
  在这个逻辑下,那些没有定价权、没有高壁垒(核心技术)的中游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受到影响最大。因为下游需求不起来,他们无力向下传导,只能吃下上游成本不断抬高、利润不断减少的苦果。另一方面,如果中游企业有核心技术壁垒、高市场占有率、高议价能力,那么他们就能向下传导。因此,影响较大的将会是那些没有品牌效应、没有提价能力的下游企业。

  有曰三:对于低价格敏感度或高壁垒、高品牌的优秀消费企业来说,可以轻松地把上涨的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其他的下游中高端消费品、电子消费品的制造企业来说亦可如法炮制。
  或许现在谈论通货膨胀可能还为时过早,还要注意一些潜在的经济下行的压力。这就需要决策层面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的搭配。而且要特别注重这两项政策的协调和配合,为各项改革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本刊整合)C


【编辑:editor】
上一篇:税负之靴 问计于足
下一篇:返回列表
文章二维码分享至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