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走入深水区
栏目主持/陈祥森  2016年第03期第30页  2016-02-23

2016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年,国企改革成为攻坚克难的一项主要目标任务。搞好国企改革,需要多方协作,牵涉面极广,包括新的发展理念、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大有效投资、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这一期“深度”,本刊编辑部邀请把酒临风、夜雨观澜、金玉其中三位专家就此问题深入探讨,众横捭阖,直抒胸臆。

 

2016年,国企改革之年

专栏小编:欢迎三位专家做客“深度”栏目。春节前我们做这一期的“深度”,我想还是把话题放到企业上来吧。经济下行,企业的日子最难过,尤其是央企成为年报亏损重灾区。据数据统计,有30家央企预计2015年业绩亏损,其中,中煤能源、中海集运和中国重工2015年净利润最高亏损额为28亿元。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改革攻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2016年对于中国经济而言至关重要。那么,企业应怎样去改革,怎样进行转型升级?对此三位专家有何考量?
把酒临风:国企改革一直是难啃的骨头,最近有了重大进展,《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在国企改革中发挥引领作用;制定的8个配套文件,强化了各项改革之间的协同配合。国企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工作全面提速,针对部分国有企业存在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等突出问题,各地和各中央企业进一步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推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分类分层管理,深化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国企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央企重组整合步伐加快,国家核电与中电投集团的联合重组,打造以核电技术创新为核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电投;中远集团与中国海运、中国外运长航与招商局重组组建的两个新的海运集团,优化了资源,增强了竞争力;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家电信企业联合组建的铁塔公司,探索出了以共享竞合为核心特征的央企资源整合新模式。国企改革步入纵深,2016年会有更多的新动作,国企改革也会呈现出新气象。
金玉其中:尽管央企有不少亏损户,也包括我们物流业内的央企,但在庞大的国企体系中,央企贡献了利润的大头。财政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国企营业总收入为454704.1亿元,同比下降5.4%,其中,央企同比降幅为7.5%,地方国企同比下降2.3%。从实现利润来看,2015年央企利润总额16148.9亿元,地方国企6878.6亿元;应交税金,央企29731.4亿元,地方国企8867.3亿元。国企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做好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文章,对于中国2020年能否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作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做大做强国有经济,我们要按照“三严三实”要求狠抓落实,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夜雨观澜:对于上一次国企大规模、大范围的改革大家记忆如新,几千万员工下岗、国有资产流失,至今仍给人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心痛。现在,我们又提国企改革,因为中国经济走到了今天,不靠创新,已经走不下去了。经过了多年的高速增长,经济内部所积累下的结构性问题到现在已经捂盖不住了,必须要由某种方式表现出来。表现在宏观上,增长速度放慢;在微观上,企业经营越来越困难。中国最大的泡沫是实体经济,主要表现为产能过剩。如果不把过剩的产能消除掉,价格不恢复到正常水平,企业经营会很困难,经济就会长期低位运行。所以,国企改革势在必行。国企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深化国企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
专栏小编:经过多年改革,国企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同时,国企所积累的问题,需要深化改革来解决掉。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对于国企改革这一块要从哪里着手,主要做好哪些工作?
夜雨观澜:经济增长放慢是新常态,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不会也无力采取大规模的刺激政策。2009年政府搞了个4万亿刺激计划,浪费了一次极好的调整机会,使本来已严重的结构失衡更加恶化。这表现在很多的传统制造业部门那时产能已经过剩,产品技术落后,在市场上找不到销路,急需更新换代。然而政府的巨量投资又使这些落后的产能、落后的技术和产品得以苟延残喘,甚至继续扩张一直到今天。原来经济中内在的增长动力减弱了,这个时候需要增强它的体质,我们非但没有消除导致虚弱的内部结构性弊病,反而是给它注射“强心针”,让落后产能继续膨胀。今天国企改革,主要是为了进行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换代。所以对央企进行分类,分为公益保障型和竞争型两类。公益保障型的是国有企业,竞争型的是国有经济和非公经济交叉持股、互相融合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分类确定后,按照不同的类型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资源与分配就会进行重新调整,此外分类后混合所有制就可以推行了。
把酒临风:中国的改革,如果是自下而上的,可能阻力重重,效果不好,而由顶层来设计,各级党政首脑为了“帽子”和政绩也要拼命贯彻下去。当下这一轮国企改革是由顶层设计来推动,我看,2016年国企改革步伐会加快,特别是人们关心的民资参与的混改会有一个突破。
专栏小编:对于混改大家也是有所担心的,国企怕被扣上国资流失的帽子,而民企一是没那么多钱,二是进去也得不到话语权,感觉没着落、没预期。此次对于这些问题,因为有了顶层设计也会取得重大突破。
把酒临风:我希望此次国企改革有重大突破,混改使国企焕发生机,因为民企效率比国企要高很多。看看当下的互联网企业,大多数都是民营的,人民日报搞的那个搜索网,亏损得一塌糊涂。体制不同,结果不一样,国企如不靠垄断与资源的支撑,绝对干不过民企。所以,国企必须改革,混改打碎旧制度,使国企能得到新生。
专栏小编:最近,物流业的航运四巨头重组为两大企业集团,这也是今年国企改革的重磅消息。对此,三位专家是怎样看的?
金玉其中:中国远洋、中海集运2月3日晚间发布公告称,两家公司此前宣布的合并重组交易通过商务部反垄断审查。重组方案中,中国远洋租入并经营中海集运全部集装箱船舶和集装箱,并以11.4亿元收购中海集运33家网络资产;以67.7亿元出售干散货给中远集团。交易完成后,中国远洋将成为专注于集装箱航运服务供应链发展的上市平台。中海集运将大部分集运船舶和全部集装箱租赁给中远集运;并把集运经营网络出售给中国远洋及中海集团,同时收购中远和中海集团租赁类、金融类资产及股权,出售所持49%中海港口股权的码头资产。交易完成后,中海集运将成为专业化的综合航运金融服务上市平台。此次重组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好处,一方面避免公司间不必要竞争,重组可以提升其所在领域的全球竞争力,另一方面则比较直观,可以提高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另外,中外运将不再作为国资委直接监管企业,整体并入招商局集团重组,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扩大业务规模、避免同业竞争,还能在国际市场形成具有更强竞争力的企业。
夜雨观澜:央企已经迎来一波重组整合潮,两大能源央企五矿和中冶都已经宣布合并。央企间的重组整合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重复建设和同业恶性竞争,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与整合。

 

企业改革是场重头戏
专栏小编:2015年,航运巨头们已开始混改了。中外运长航与顺航海运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中海集团将旗下中海海盛转让给上海一家民企览海上寿。这两家航运上市国企引入了民营资本,对于企业改革来讲有什么意义?
夜雨观澜:航运市场持续多年低迷,我国航运业运力过剩、企业管理粗放、整体大而不强等诸多问题凸显。除行业内因外,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成为进一步推动航运业整合的强大动力。在这种情况下,民营资本进入航运国企,刮起“国退民进”风,但是未来能有多大改善,还要等待验证。
把酒临风:近年来行业重组整合步伐明显加快,引入民营资本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这些央企巨亏,经营陷入困境,巴不得甩包袱呢,民营资本接盘说明他们有勇气,敢为之。如览海上寿接手后表示,鉴于目前航运业处于低潮,未来将推动中海海盛实施业务转型,向盈利能力较强的新兴行业发展,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并最终实现战略转型。由此可见民营资本进入航运国企后,也纷纷调整业务,加速转型。有业内人士表示,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部分企业的破产重组、业务转型有利于航运业向好发展,特别在整体运力过剩的情况下,有利于消化过剩运力,促进市场的供需平衡和恢复理性。
专栏小编:国企改革的路还很漫长,可以说,改革开放30多年企业改革一直没有停歇过。航运企业在物流业中影响很大,这次航运巨头们重组,说明我国航运业的发展模式已经从增量发展变为存量组合,专业化整合是我国航运业优化结构的有效途径。
金玉其中:航运国企纷纷甩掉包袱,走向了专业化整合之路,中远集运与中海集运合并运力将达155万TEU,跃居全球第四,地位提升和市场份额翻番将有效提升定价权。这种整合有利于控制运力投放节奏,加速淘汰过剩运力,降低运营成本,提升议价能力,增强与国际巨头的竞争能力,抢占全球集运市场更大的市场份额。
专栏小编:国企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部分,目前改革进入深水区,会遇到哪些障碍与阻力呢?
夜雨观澜:改革进入深水区,障碍和阻力也会随之增大增强。这些阻力归结起来有四个:一是意识形态障碍,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过去的意识形态没有经过彻底的清理,思维方式的惯性还在继续,所以它还是有力量的。有些人依然可以打着这个旗帜来反对改革。二是既得利益阻力,因为改革得不彻底,所以就有很多腐败的机会,利用旧体制的遗产发财致富,这个力量在三十年中积累得很强大了,不可小视。三是不利的经济环境,当下全球经济低迷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推进改革难度增大。四是体制改革的停滞阻碍了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的建成。总而言之,改革的障碍和阻力还很大,需要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来克服阻力和障碍,切实推进改革。
把酒临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提出已经有20年了,但至今仍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根本的问题在于改革推进不足,所以很多体制性障碍没有能够消除。接下来我们要把主要的力量放在推进改革上,通过推进改革消除这些障碍,实现效率的提高、结构的改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
专栏小编:当下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可能比上一次的国企改革难度还要大,但在目前经济下行的形势下,企业首先想到的是怎样活下去而不是改革,由此看来,我们缺乏的是共识和危机感。对此,你们是怎样看的?
夜雨观澜: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的国企改革,企业下岗待业去冗员,银行大量贷款注入,一心想要把国企尽量搞好,付出了重大社会、经济、金融代价,但最终路还是没走通,只能走向市场。今天国企进入困境,而改革的动作并不是很大,效果也不明朗,我担忧的是,在此形势下,改革会强化央企,处于弱势的民营企业和地方国企,在改革中首先被淘汰出局。比如,在去产能化中,被率先去化的可能是私企或者地方国企,而央企却会更加做大做强,新一轮潜在的国进民退也会出现。另外,中央加大反腐后,政府官员非常害怕和私营企业打交道,害怕被扣上利益输送之类说不清的麻烦,所以政府采购和PPP变相成为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合作,国企和私企之间的鸿沟并不是在弱化,而是在加深。
金玉其中:无论怎样改革,最关键的是企业盈利。因为企业有盈利以后就业问题才解决,财政就有收入的来源。所以说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核心指标实际上是企业盈利水平,这是问题的关键。现在这个问题似乎讲得不多,但是这个问题确实太重要了,这是个宏观问题,是转型的核心问题。
专栏小编:说到企业盈利,有个问题企业最关心,那就是税收。对于营改增物流企业反映不一,有的减税了,有的却在增税。减税,是对企业最大的支持,不过进展缓慢,对此企业很有意见。
把酒临风:对经济下行态势,中央提出实行减税降费政策。然而,近几年为实现“稳增长”加剧了对政府有形之手的依赖症。2015年因为财政收入增速下滑,营改增的改革计划被迫拖延。
金玉其中:在不久前结束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财政部长楼继伟明确表示,2016年和今后一段时间将全面推开营改增改革,进一步实施减税降费政策,并坚决制止各种乱收费和“过头税”,给企业和市场主体留有更多可用资金。此外,我国目前的社保缴费占工资总额比重超过40%,在世界范围内属于较高水平,部分原因在于弥补社保体系建立之前的历史欠账,如果能减少社保缴费比例,或者划转部分国有资产到社保基金弥补欠账,也可以降低企业负担,助力企业轻装上阵,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
夜雨观澜:中国人税负几乎是世界上最重的,而且还在增加。政府的一切作为,都要靠税赋来支撑。政府要干的事越多,势必征税越多。每出现一个社会问题,就能新增一项税收。房价高有房产税,污染有环保税,堵车增拥堵费,缺电加电费,股价高有印花税。税收是万能的,有什么难题就开征什么税。企业和民众要办点事,不知要跑多少部门盖多少公章,但是开征新税却最容易,根本不用跟纳税人商量,连“橡皮图章”都懒得盖,财政部税务局一纸通知,新税就开征了,旧税就加重了。现在是公仆决定如何花主人的钱,包括公仆的工资,向主人征多少税,给主人发多少工资,都是有公仆来决定。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没有话语权,这种机制企业改革能搞好吗?
专栏小编:国企改革的话题我们越说越沉重了,企业改革看来要与政府行政改革同步,不然的话,政府改革若是慢半拍,企业就会寸步难行。
金玉其中:在经济方面由于我们国有资产占有相当比重,所以政府干预就多一些。一些政策的出台也有政府的考量,因此我们看到营改增停滞了,国企改革停滞了。例如,去产能还是去杠杆,已困扰中国经济多年。在经济下滑的当下,这种决策怎样决定?政府考虑到失业安置问题,提倡多兼并重组、少破产,这是一种平衡思维,但也面临另外一个问题,僵尸企业财务状况已达到破产境地,反而要求兼并重组,又如何操作?倘若这项任务落到国企肩上,是否有违于国企改革初衷?
夜雨观澜:前几年中国基尼系数就冲破了警戒线,成为全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民众强烈要求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近些年来政府怎样调整了?最富有的1%家庭占有三分之一的社会财富,其中有些人就是借国企改革闷声发大财的。企业改革,首先要政府改革,但若还在旧体制中改革,无论政府改革还是企业改革,到头来只能是个悲剧。
把酒临风:改革就是打破旧体系,构建新体系,这是政府的职责。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把政府发挥作用的着力点放在深化体制改革、完善政策支持、创造良好环境上来。一方面要在简政放权上下功夫,深化市场准入制度改革,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推动政府管理由注重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另一方面要在促进公平竞争上下功夫,健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保护机制,严厉惩处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依法打击侵权行为,强化产业政策的竞争激励功能,营造有利于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
专栏小编:经济下行,企业艰难,改革的呼声因此也越来越强烈。看来2016将是企业改革之年,这场重头戏由顶层设计,但如何推进大家非常关注,我们期待着国企改革有个好结果,企业焕发生机,在市场竞争中锤炼出强大体魄、做大做强、走向世界。好,今天的谈话就到这里,感谢三位专家的参与,我们下期再见。C


【编辑:editor】
上一篇:供给侧改革:物流发展新动力
下一篇:市场·规则 秩序·活力
文章二维码分享至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