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物流下的无人化与应急物流保障
文/管金升  2021年第5期第137页  2021-04-20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消费进入了数字时代,智慧物流逐渐走上舞台,市场对物流行业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物流行业迎来快速发展,新技术、新模式不断引领行业变革,依托于智慧物流建设,积极探索无人化市场模式,应急物流保障也在逐步完善,无人化与应急物流保障已成为物流市场发展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智慧物流;无人化;应急物流保障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已经逐渐习惯非必要不接触式的消费模式,互联网消费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随着消费规模的扩大,以及消费群体的多样化,我国的消费场景已经进入数字时代,这对我国的物流市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物流市场正在飞速发展,平台物流、产业物流、专业物流、服务物流等类型的物流企业发展越来越成熟,无人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理念逐步应用到物流市场的各个环节,我国物流进入了技术驱动、创新发展的新时代,物流市场正积极探索智慧物流建设下的无人化与应急物流保障。

  一、智慧物流建设大势所趋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社会消费进入数字时代,我国物流行业想要紧跟潮流,迈入智能化、智慧化时代势在必行。目前,我国多家物流企业在积极探索智慧物流建设,并取得了突出成果。以京东物流为例,京东的智能供应链和智慧物流在新冠疫情的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前期,京东通过网上销量监测,捕捉到武汉口罩销量大幅上涨,便立即储备口罩,进行快速补货。京东还通过“物流大脑”,对全国的抗疫物资进行统筹调配,精准发力,在短时间内快速响应,有力保障了武汉地区的物资供应。京东十分注重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其建造的“亚洲一号”更是表现出了强大的分拣能力。除此之外,京东物流还搭建供应链技术平台,在智能软硬件层面可以提供全渠道订单、智能仓储、智能配送、智能结算、智能门店等行业领先的SAAS软件及优质硬件装备,帮助企业进行供应链升级;在智能供应链层面,京东物流可以提供供应链设计、网络布局规划、商品布局等顶层的技术方案,帮助企业、行业设计并优化供应链。智慧物流的优势在这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所以,智慧化、智能化必定是物流市场升级转型的必经之路。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第一,引导物企业进行基本业务信息化和数据化运营,推行电子面单及电子合同等数据化物流信息载体的应用。同时,建设物流产业信息化数据库,搜集整理物流市场中的基本物流信息数据,对物流数据进行统一管理,为今后的数据共享提供必要基础条件;第二,加强企业智慧物流建设中核心技术的开发研究,重点是智慧物流末端配送环节的研究,实现线上线下协同发展,解决物流产业最后一公里难题。具体可以围绕产品智能化配货、线上调度以及物流运输路线的选择优化等方面;第三,要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针对“互联网+”发展计划,创新智慧物流发展新模式。例如,鼓励物流企业与技术型新兴产业加强合作,尝试建立更加完善的智慧物流供应链模式,通过技术创新手段推动物流产业与商贸、制造以及金融等产业的融合,以拓展智慧物流产业服务范围和能力。同时,加强多联式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培育新的智慧物流主体,进而创造更多种类的智慧物流发展模式。

  二、无人物流配送异军突起

  随着社会消费进入数字化的消费场景,消费者开始呼吁非接触式的物流配送服务,于是“无人物流”应运而生,并且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例如,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采用“无接触配送”服务的用户订单占总量的80%以上,这充分展现了无人物流在现代物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社会对其的认可,更展现了无人物流巨大的市场潜力,这使得无人物流成为物流企业争先打造的物流新模式。物流企业通过无人化的智能操作,依托于物联网全球定位系统与物联网的“万物万联”,使货物与客户完成对接,完成物流末端的配送环节,这种推动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模式得到国家大力支持,我国在《关于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具备条件的地区探索发展无人机配送等创新模式”。

  无人物流配送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展现出了对于特殊环境的强大适应力,展现了巨大的市场潜力,特别是通过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实践,无人物流配送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一)无人物流走进智慧校园与社区

  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多数地区转为低风险地区,部分具备开学条件的高校逐渐开学,实行封闭化管理,在高校与社区实行封闭化管理期间,快递和外卖被要求采用无接触配送的方式,这需要建设智慧校园和社区为无人配送提供条件。首先,校园和社区内的道路要宽阔平整,为无人机配送和运行减少路面阻碍。其次完善校园和社区物业管理,当无人机在配送过程中出现意外,物业要充当城市管理中的应急救援角色,及时为无人机提供救援和技术支持服务。无人机配送在智慧校园和社区内能得到更多更及时的技术支持与反馈,提升配送效率,并作为试点不断改进无人物流配送新模式。

  (二)人机协同配送

  由于当前我国无人物流配送相关技术尚未成熟,且在国家政策和应用场景存在部分限制,无人物流配送短期内仍需依赖于“人机协同配送”模式。在人机协同配送的发展探索过程中,尝试构建和完善无人化物流配送平台,为后期实现完全化无人配送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当前,人机协同配送的重点在于完善物流配送调度系统,提前进行程序设计,合理分配人工劳作和机器工作的比例,无人化配送机器与特定人员进行搭配,完成机器交接与核验,增加物流配送末端的智能化水平和无人化程度。

  三、应急物流和物资保障体系

  物流市场能否真正经受得住市场的考验,关键要看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应急物流与物资保障能否支撑整个事件的处置过程。当前,我国物流行业暴露出一些问题,我国的应急物流和物资保障体建设仍存在诸多不足,指挥调度无序低效、信息不对称、物资质量难以保障等问题制约着物流行业的发展。区块链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应用模式,其分散式数据存储、共识机制、点对点传播、加密算法等技术优势能够很好地参与到应急物流管理的多个方面,能有效提高突发事件中应急物流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保证物资调配的及时性和公开透明。本文利用区块链技术的优势,结合大数据、物联网等来链接和协作多方参与者,打造高效、有序、透明的应急物流和物资保障体系,主要分为应急物流指挥管理和应急物资调度管理两个层面。

  (一)应急物流指挥系统

  高效有序的应急保障体系是面对重大突发性事件的强有力武器,在处置突发性事件与事后恢复过程中,应急物流与物资保障体系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整个应急物流和物资保障体系的大脑与核心,应急物流指挥系统以政府为主导,紧密联合物资供给企业、需求者、物流企业等市场主体,对应急物资作出统一部署安排,进行实时动态指挥与控制,主要实现以下几个功能:第一,形成常态化的应急物流指挥机构,编制应急物流预案,建立专家合作机制,将物资生产企业和物流企业全部纳入管理范畴。在进行预案编制时,要明确各方的职责,将应急物流和物资调配程序化、模式化,定期组织预案演练,以保障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快速反应,实现物资的有效调度。第二,注重数据的实时收集与共享。平时注重医疗、物资、运输等数据的收集,及时清点日常储备物资,利用区块链技术信息共享和不可篡改的特性,实现上述信息在各个节点之间的准确传递,保证信息对接畅通;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加密特性将信息高效安全送达指挥中心,保障数据安全;利用数据验证和共识算法对各个环节的信息进行智能识别和精准计算,确保指挥机构各部门与各组织间的信息实现准确无误的互通共享。第三,依托于区块链数据能够实时共享和不可篡改的特性,对突发事件进行全方位的实时监控,对各类数据进行整合与精准识别,基于数据分析结果提前做好预警,以智能合约的形式将应急物预案写入程序,根据收集的各类信息进行主动分析和预案响应。

  (二)应急物资调度管理系统

  依托于区块链技术,建立能够追踪、溯源的应急物资调度管理平台,实现物资统筹管理和有序调度。应急物资调度管理平台包含物资信息记录、物资供需管理和物资调度管理三个平台,物资流动的过程具体为物资储备、物资采购、和物资捐赠经过防伪认证后,进入供需管理平台的供给模块,根据物资需求方录入的需求信息,供需匹配模块通过智能合约进行自动匹配,将相应的物资信息发送到调度管理平台,由物资调配模块进行处理,网络配送优化模块计算出最优配送路径,对整个过程进行实时记录,并将全部信息发送到管理模块,让各方都能获悉物资的动态信息,提高物资供需匹配的效率、安全性和可靠性,整个环节的数据信息全部都记录在线,并进行全方位监督,确保整个应急物流环节高效有序进行。

  总结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低速迟缓阶段,作为承载着全国物流压力和物资保障重担的物流企业更应该审视自身、打破困境,谋求新发展。物流企业应积极探索,在建设智慧物流基础上,探索无人化物流新模式,完善物流市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与占有率,形成百家争鸣的竞争局面,共同推动我国物流市场更长远、高效的发展。C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参考文献

  [1]陈方健.从新冠肺炎疫情看物流未来发展[J].物流技术,2020,39(09):11-15.

  [2]杨延海.我国智慧物流产业发展体系与对策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0(11):98-102.

  [3]邓秀琴,倪卫红,陈太.新冠疫情下基于区块链的应急物流和物资保障体系研究[J].物流技术与应用,2020,25(10):176-179.

  [4]李瑛.区块链应用于应急物流的发展对策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0,42(11):29-31.


【编辑:editor】
上一篇:新零售背景下即时配送服务质量提升策略
下一篇:国有企业民营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文章二维码分享至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