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模型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地位及作用
文/韩瑞华  2021年第5期第206页  2021-04-20

  摘要:素质与工作绩效而言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通过开展素质模型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地位及作用研究,素质模型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整体发展的当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从企业人员甄选与招聘方面、企业员工培训方面和企业人员配置方面,分别阐明素质模型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作用,以期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提升经济市场竞争力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素质模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地位;作用

  0.引言

  人才是企业乃至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人力资源配置与利用的效果,直接影响着企业自身在市场当中的竞争能力。当前,随着人力资源建设发展的不断深入,企业逐渐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通过对各类管理模式进行探索和创新,希望能够通过有效的手段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最大程度上激励员工创造更加有意义的价值[1]。当前素质模型在企业培训。招聘以及较小考核当中都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并且逐渐发挥出巨大的应用价值。素质是一个人在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能力和创造的业绩综合体现,决定着一个人完成一项具体工作任务的质量和效率。对于不同的人体素质而言,也有着较大的差异,并且素质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概念,是一个人能力、技术和经验的综合表现[2]。素质模型在企业当中的应用时,是为了促使企业完成某一项工作任务或达到相应的业绩指标时应当具备的一系列不同素质的综合体现。因此,素质模式具有一定的多元化和综合型,同时也需要通过观测、衡量等方式,才能够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更加有力的管理决策。为了促进素质模型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本文开展素质模型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地位及作用研究。

  1.素质模型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地位

  在企业当中,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具体某一项工作或业绩指标,而在素质模型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更加注重的是对企业内部人员的管理,即,传统管理模式是对工作完成的结果进行管理,而素质模型下的管理模式是对工作内容进行分析,对工作具体如何完成进行管理[3]。同时,在素质模型下的管理模式对于提升企业运行绩效的关键作用实现对整个企业的合理规划,对企业在发挥过程中相关的各个阶段,例如招聘、培训、绩效管理等多方面分别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在素质模型下的管理模式由于其在企业当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逐渐受到了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和重点研究。通过众多研究学者得出,随着当前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价值企业当中越来越多的综合素质人才的增加,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的基础这一观念一样,在素质模型下的管理模式也将在未来逐渐成为企业发展成为战略性企业提供坚实的基础,并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当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在素质模型下的管理模式对企业未来能够成功以及对其是否在社会经济市场的当中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进行合理的描述,因此,通过素质模型的引入,能够进一步增加人力资源管理实现对组织愿景、战略等多方面的描述作用。对于企业当中的高层领导人员而言,在素质模型下的管理模式能够为其提供更加扎实的基石。对于企业当中的基层员工而言,在素质模型下的管理模式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又能够让员工更加清晰地了解到需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以此让企业高绩效的标准充斥在员工日常工作的整个过程中当,并为基层员工提供更加清晰的通向成功发展的路径,通过企业中所有员工的共同努力,最终企业也将在整个经济市场当中占据一席之地。

  素质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当中的应用形式较多,既可以充当企业当中的管理者,同时也能够充当企业当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开发实践者[4]。因此,在素质模型下的管理模式能够为企业员工提供更加精准的工作匹配和更加统一的标准。素质模型当中的素质要素能够为企业提供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框架,通过将素质模型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当中的一种手段和工具,能够进一步实现企业发展的变革和人力资源的整合。在素质模型下的管理模式下,若企业员工的行为标准能够成为员工绩效管理、晋升等多方面的基础,则具有了更加系统的管理能力[5]。在合理的素质模型下,企业通过更加合理的甄别、绩效考核等提供更加系统化的工具,能够实现推动企业的发展和激励高绩效的反馈,因此在素质模型下的管理模式在企业发展道路中占据着十分突出的地位。

  2.素质模型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作用

  2.1企业人员甄选与招聘方面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企业内部的基层员工素质越符合其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越能够实现更高的绩效成果。当前,各个企业通过不断地转型,在对员工进行招聘的过程中,逐渐将重心从原本的满足空缺需求,转变为了促进并保证企业战略得以实现和经营的目标达成上。因此,在对人才进行招聘时,必须寻找能够有效帮助企业完成上述战略目标,具有潜在能力的人才。在素质模型下的管理模式中,素质是招聘的基础,并且也是企业战略发展的基础,能够使对企业成功发展最为重要的素质更加被重视。因此,在进行企业人员招聘的过程中,在素质模型下的管理模式是从特定的岗位需求角度出发,对任职者的素质全方位角度出发,对其进行甄选,并确保任职者的个人素质能够更加适应企业工作和角色的要求从而在具体的工作实施过程中实现更高的绩效。通常情况下,企业当中人员的甄选和招聘室在素质模型下的管理模式中的第一步,同时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而言,可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在素质模型下的管理模式对特定岗位上的素质及素质模型进行充分研究,能够提前实现对任职者是否具备任职资格能力的判断[6]。以此,能够确保在招聘广告刊登、筛选求职简历的过程中,保证对应聘者的评估更加一致。同时,在招聘的过程中,对岗位的素质需求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素质模型,将能够对应聘者更加深入的素质甄选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在素质模型下的管理模式中还能够为企业在选拔和招聘的过程中,找到最适合企业未来发展的人员,并为其提供更有力的依据、虽然针对某一特定企业岗位的素质模型人力资源管理不能够广泛应用于整个企业和人员招聘当中,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能够找出更加适应企业人员甄选的标准,从而为企业提供更多符合其未来发展需要的素质人才。

  2.2企业员工培训方面的作用

  除了具备在企业人员甄选与招聘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外,素质模型下的人力资源管理还能够实现对企业员工培训效果的进一步促进。利用在素质模型下的管理模式对员工的素质进行合理评估,能够为企业员工培训的具体需求和实施培训的内容提供依据,以此让企业员工培训的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7]。对于已经在企业具体岗位当中的员工,在对其进行培训时,通过素质模型能够准确地找出胜任具体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更加准确地完成对相关培训内容的设置。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岗位具体任职人员所需要的素质模型能够进一步的发挥作用。再结合素质模型实现对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又能够进一步实现在培训过程中对人培训效果的监督,从而在最大程度上确保受训员工能够获得更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并在未来实践工作当中发挥出知识和技能真正的作用。当企业当中全体员工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得到提升时,企业也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2.3企业人员配置方面的作用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人员与其职业的匹配能够充分发挥出人力资源管理潜在能力的重要条件。对于企业特定的岗位,其对应的任职者的素质要求应当是根据其最适合的岗位人员角度出发,通过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能够有效提升员工的工作绩效。企业为实现未来长足的发展,其工作岗位应当具备多样性的要求,并且在未来以团队为基础的工作模式当中,相应的工作安排会逐渐增加。而在素质模型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能够将符合相同工作岗位的人员进行组建,从而形成更加专业的工作团队。同时在素质模型的辅助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将各类员工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以此有助于提升整个工作团队的工作效能。

  3.结束语

  本文通过开展素质模型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地位及作用研究,从多个方面阐述其具体作用,并明确了在素质模型下的管理模式在企业发展和提升社会竞争力的作用。同时,通过素质模型的应用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加有效的晋升路径,使得企业内部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能够为其提供更好的配置,从而发挥出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效力。同时,素质模型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使企业基层员工的素质进一步提升,以此为企业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提供更加充实的综合素质能力人才。因此,素质模型应当在各个企业当中得到广泛应用,以此才能够确保企业又有更加强市场竞争力,并得到长足稳定的发展。C

  (作者单位:南昌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庞晶,庞传丽.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视域下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研究[J]. 老字号品牌营销,2021(01):139-140.

  [2] 谢小云,左玉涵,胡琼晶. 数字化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基于人与技术交互的视角[J]. 管理世界,2021,37(01):200-216+13.

  [3]张小建. 构建交流新平台服务社会做贡献——在2020中国人力资源管理高峰论坛上的发言(摘要)[J]. 中国就业,2021(01):7-8.

  [4]姚斯琴,郭玉冰. 基于人力资源管理视角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影响因素分析[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1,33(01):58-62.

  [5]寇军,蹇洁. 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对教师能力耗散的影响——基于人力资源管理视角[J]. 河南教育(高教),2020(12):48-50.

  [6]任慧晞. 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的应用——评《人力资源体系与e-HR信息化建设》[J]. 中国科技论文,2021,16(01):126.

  [7]魏丹霞,赵宜萱,赵曙明. 人力资本视角下的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J]. 管理学报,2021,18(02):171-179.


【编辑:editor】
上一篇:物流金融业务服务满意度提升路径
下一篇:人工智能发展中企业工商管理分析框架构建
文章二维码分享至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