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储运杂志社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RSS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期刊在线 | 编辑中心 | 会展中心 | 业界专家 | 企业展示 | 广告中心 | 杂志订阅 | 杂志简介
  您的位置:首页 - 期刊在线 - 专 栏 > 正文

公共支出的归宿在哪里?

文/李炜光  2013年第08期 第34页  2013-07-18     【字号 打印 关闭

  公共支出,也叫财政支出,是政府为了履行职能而支出的费用,而所谓公共支出归宿,则是指政府公共支出对社会福利分配的影响,即公共支出的利益分别由哪些社会阶层获得。公共支出具有强烈的公共服务性质,是为市场和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资源配置活动。政府不能把钱花在与公共服务无关的方面,包括养活政府机构和公务人员的活动也不例外。一切与市场盈利有关的领域,都不属于公共支出的范围。
  保持公共支出的公平性,关键是让公共服务惠及贫困人口、女性、儿童等社会弱势群体,而不是服务于狭隘的精英集团的利益和特权。要率先保障对教育、公共医疗、法治等软公共品的投入,因为这有利于优化市场环境和完善市场机制,也有利于缩小个体之间收益能力的差距,同时与恰当的税收政策相配合,将财富继承者在个人生命周期收入中的份额约束在适当的水平上,使人们有更大的可能面对相同的机会集合,而这正是市场机制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条件。
  政府支出一般通过两个渠道影响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地位,即工资和收入。当政府改变财政支出的比例时,私人领域中相关的产品和服务价格就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人们的收入水平。同时,政府支出还可以通过直接的现金转移支付和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的受益来影响个体和家庭的福利水平,这就要求政府适当减少用于与国民福利和收入水平无密切关系领域的财政支出,转而大力增加涉及民生的投入,如教育、公共医疗及其他基本保障,同时适当照顾到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劳动报酬比例,居民的收入水平在社会总收入中的比例才有可能提高。
  此外,我国劳动者之间分配不公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劳动力市场的人为分割造成的,只有建立相对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公平竞争和劳动力均衡价格,才有可能解决劳动要素之间分配不公的问题。这需要政府部门坚持以公共利益为最大化目标,加大对劳动力市场的资金投入。政府通过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投入,使其获得与强势群体同等的教育权利和差别较小的教育资源,把他们的“自然禀赋差异”降低到最低的限度,同时加大劳动者技能培训方面的投入,可提高弱势群体的基本素质,改善他们的就业状况。
  目前世界各国在公共管理中普遍推行公共支出的绩效评价制度,许多国际组织、决策研究机构也参与其中。公共支出绩效评估,就是对财政资金的花销与办事效果两相比较,看其能否以较低的成本办更多有效果的事,使财政分配实现“4E”目标,即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公平性。经济性是指以最低费用取得较高质量的公共资源,效率性是指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理想的产出,效果性是指公共支出后达到的目标和预期结果如何,而公平性,则是公共支出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公众满意。
  我国目前正在构建公共支出的绩效评价数据库,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的相关数据收集、积累还只是刚刚开始。财政部门虽然制定了一些财政支出绩效的评价办法,如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单一账户体系等,但在法律约束力等方面显得还比较弱。多数民众对政府资金的使用效果越来越关注,但因专业性所限、信息不透明和缺乏声音传导媒介,普遍的问责和责任追究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这就限制了公民的参与和监督,不仅政府与民众之间难以就公共支出问题展开沟通协商,连公民与人民代表之间针对公共服务问题的联系管道也不够畅通。
  此外,观察政府能否提供良好公共服务还有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直接面对公民的那一级政府是否有能力承担起这种服务的足够的财权和能力,这就提出政府内部责任与财权划分的问题,而这也恰是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未完成领域。
  做正确的事——提供符合公民要求的公共服务,以正确的方式做事——以最低的税收成本向公民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是全体公民对政府公共支出的基本定位和要求。人们在给政府公共支出的效果打分,也在悄悄地计算着自己交的税值不值,然后决定自己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这是公民社会形成的标志,无论多么强悍的权力,都挡不住它的发生,和它的进步。C

31-60_P5_RGB.jpg


【编辑:editor】 【字号 打印 关闭
下一篇: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
上一篇:莫把制度关进笼子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