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之举 兴国之策
文/林木  2020年第12期第32页  2020-11-20

  眼下,新冠疫情虽是在欧美又掀起了一波传染高峰,但我国却是波澜不惊。防控搞得好,自然就把那“瘟君”摁住了。列位看官您瞧,今年“十一”长假国内旅游人数达6亿人次,先前若是不对新冠疫情严防死守,怎会有今日的大众俱欢颜。所以说,构建一个安全可靠的防控疫情体系非常重要。

  其实,不仅防疫如此,其他事情亦然。中国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若是没有一个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生产链与供应链体系也是不行的。以IC产业格局为例,目前中国本土IC自给率仅有约14%;本土IC设计业的全球市场占有率为15%,整体IC产业全球市场占有率仅有5%。因此,突破IC产业这个短板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IC产业是一个基础性的投资周期比较长的产业,而基础性科研恰恰是我们的薄弱之处。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的那样: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

  近日,看到任正非一个讲话。他说,我国的基础工业还是不强的,小小一滴胶,就制约一个国家的故事。人才就是船夫,人才来自教育,因此,国家的发展根本在于教育,我们振兴中华,不是靠口号,而是要靠“船和桥”。政策要支持少数人因材施教,同时也要重视农村教育,我们今天农村的孩子,怎么知道不会有明天的爱因斯坦呢?如果国家每年给边远地区一些经费,让穷孩子每天能吃上二两肉,也许比修大房子强,房子会旧,孩子总会成为博士,而且他们会更忠于祖国。那么二三十年后,我们的创新能力就大幅增强,与美国的差距会适当缩小。没有创新就支撑不了我们这么大的经济总量持续发展的。

  任正非的话总能给人以思考。细思一下,农村教育经费不足,穷孩子每天吃不上二两肉,城镇情况要好些,可不少家庭都在受到教育支出的重压。人们戏言,头上顶着“三座大山”——房价、医疗、教育,哪座大山都压瘪了人们的钱包。看看有些高校的外国留学生优哉游哉享受着高额奖学金,为何不能取消这些特殊化,把对他们的关爱转移到国内,转移到边远地区和农村?

  再有,这些年来,人心浮躁,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盛行,人们蜂拥而至赚钱的行业,基础科学研究遭到冷落。著名学者施一公说,“清华大学70%至80%的高考状元都去了经管学院,连我最好的学生也告诉我,想去金融公司。”导向出了问题,谁还愿意坐冷板凳搞那既辛苦又不赚钱的基础科学?于是,在科技界的人忙着拉项目果赚钱的时候,对基础科学自然也就不重视了。然而,决定国家实力的是科研能力,没基础科学的奠基,什么自主研发都是空话。

  纵观当代科学发展历程,都是由于先期的基础科学研究成果,才有了后来的核能、激光、半导体、超导体、超级计算机和网络等技术。目前大家所用的互联网,就是来源于高能物理这一基础科学研究,而且距今不到30年。可以说,没有前面基础科学的铺垫就没有后来先进科学成果的诞生。

  今年10月30日在上海召开的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有数位中外科学家不约而同地强调基础科学的重要性——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野依良冶表示,政府和科学界必须慷慨鼓励青年科学家热爱基础学科。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认为,基础科学关系到全人类的共同命运,希望加大对基础科学的知识的挖掘。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迪迪埃·奎洛兹强调,科学无国界,必须在培养基础科学人才上投入足够的力量,这要从早期教育做起。

  基础科学如果想出成果,很大程度上需要群众基础。足够的人才储备,是基础科学出成果的关键。因此,在基础科学的规划里,最重要的是要做好人才培养的规划。20世纪那些重大科学发现基本上都是依靠一批新人、新的科学家取得的,都是在他们在青年期时完成的,这个规律如今依然适用。

  那么,当我国发展到目前这个阶段时,必然对基础科学研究有了极其迫切地需求,基础科学研究实力的强弱,决定了中国的前途命运。因此,强调基础科学研究,强调人才教育培养,是筑牢国家发展基础的关键,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研究,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人才,才能把中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C


【编辑:editor】
上一篇:爆雷后的反思
下一篇:“数字化赋能产业供应链”的几点思考
文章二维码分享至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