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库市场 未来可期
文/特约撰稿人 张签名  2021年第7期第32页  2021-06-23

  冷库堪称冷链物流的“根据地”,而产地冷库则堪称全程冷链物流的始发地,关乎着农民增收和城市消费者的一日三餐,是一件从党中央国务院到每一级政府都挂在心头的大事,更是关乎到冷链物流的整体功能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建设。

  冷库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重中之重,并取得明显成绩,如福州市马尾区2020年全区冷库库容达到105万吨(已建成70.5万吨、在建34.5吨),约占全市总量的70%,全省总量的25%。到2023年,东莞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冷库总库容将达到27万吨,实现冷库货物吞吐量达到60万吨的能力。

  相对于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冷库建设和销地冷库的发展,目前乃至今后,产地冷库将成为我国冷库建设和发展首当其冲的一个战略性问题,对于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践行者来说,更加关注的是如何才能将这一战略落到实处。

  建设更多田间地头小冷库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各地政府对冷链物流的重视和加大投入,在产地建冷库,已成了尝到甜头的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最强烈的期盼。那么,实现这一期盼的前提,则是产地冷库的规模应该多大才符合实际。根据前面所说的我国农产品生产和冷库的基本国情,结论肯定应当是小而多较好。一些冷库建设专家认为,产地建10吨~20吨的小型冷库最合适,投资少,见效快,好管理。

  据有关行业协会调查,小冷库投资在2~4万元左右,是一般农户能接受的范围。这种小冷库单元容量小,容易控制,出入库方便,产品很容易贮满,降温迅速,温度稳定,耗电少,便于操作和管理。在一个产地,多个这样的小冷库集中在一起就形成了小冷库群,总容量可达到数百吨、上千吨的规模,其总投资与同等规模中、大型冷库相近,但它可以保鲜更多的产品和品种,根据其不同的保鲜温度要求,还可实现任意分别控制,这是大容量冷库不容易做到的。

  大力发展产地和销地的气调库

  目前,气调库已为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由于气调库造价成本相较于机械式冷库高,所以一般都用来存储产品价值较高的农产品,如美国使用气调贮藏苹果已占冷藏总数的80%;法国、意大利气调贮藏苹果,均达到冷藏苹果总数的50%~70%以上;英国气调库容达22万吨。

  其实,气调库的技术和运用,我国早已有之,1978年就建成第一座气调库,1995年在山东龙口建造15000t气调冷库获得成功,开创了我国大型组装式气调冷库的成功先例。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气调库建设的步伐还很缓慢,除了技术原因,更多的是资金投放不足。

  近年来,已有社会资本开始关注气调库的开发建设,如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在邮政电商扶贫中,针对凉山州农产品的储存问题,联合四川省邮政公司、凉山州邮政分公司共同出资1200万元,在凉山州盐源县建成了18个标准气调库,能储存200万斤农产品。和普通仓库不同的是,这些仓库的门周围都布局着各种机器,大量已经装箱的盐源苹果有序摆放在库内,机器显示器屏幕上显示着多种气体的实时数据,随时可调节空气中气体的含量。

  这种气调库里的苹果等水果,在低氧以及含有二氧化碳、氮气等成分的空气中,能储藏很久,不易变质,从而长久地保留住品相和营养。在苹果、梨、香蕉等呼吸跃变型农产品主产区,建设气密性较高、可调节气体浓度和组分的气调贮藏库,配备有关专用气调设备,对商品附加值较高的产品进行气调贮藏,有利于大大增加农产品的产后附加值。

  注重冷库的节能减排

  节能的同时也是减排的过程。在2020年9月联合国大会期间,我国首次提出:“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众所周知,冷库是耗能大户,也是碳排放大户。一座冷库除了制冷系统设计外,隔热设计是冷库的生命。冷库围护结构、保温层的传热量占冷库总热负荷的20%~35%,减少围护结构的热负荷可以达到节能的目的。冷库保温材料通过围护结构的耗冷量,与围护结构单位热流量成正比。

  要降低围护结构单位热流量,一要选择热导率小的保温材料,二要增加保温层的厚度,而厚度又不宜太厚,否则会出现增加建造成本和减少使用空间等问题。总之,使用更保温更节能的冷库保温材料,今后将成为冷库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对此,切不可盲目认为冷库业主不在乎,哪怕是再小的冷库,他们也很愿意为此买单,前提是你要有能让他们信服的产品及数据。

  提高现有冷库的利用率

  目前,现有冷库还仍然是买方市场,其原因除了冷库的租用费偏高以外,主要还是周年利用率不高作祟,以本来现有冷库就偏少的西部城市兰州为例:大多数冷库每年5~10月份期间贮藏荷兰豆、西兰花、花椰菜、大白菜、甘蓝、百合等新鲜蔬菜, 然后以冷藏车、简易汽运等方式运至广州、上海、杭州等南方城市进行销售,冷库闲置期长达6个月。

  除此之外,冷库自身的空间利用率也还大有文章可做。据介绍,传统的冷库设计一般高5m左右,但在实际操作应用中,尤其是无隔架层的冷库利用率往往低于这一高度。

  判断一个地区冷库多与少,除了绝对总量,人均冷库容量也是衡量冷库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报告,我国目前冷库总量已经与美国持平,但人均拥有量只占美国的1/4;日本冷库总量约为3300万立方米,人均冷库拥有量是我国的3倍;德国人均冷库水平是我国的2.5倍;法国是我国的2倍。2021年我国人均冷库容量仅为510.1吨/万人,仍低于国外发达国家水平。

  缩短这一行业差距,科学有效的办法是,要根据冷库应用的特点,将现有冷库分门别类,使其尽量做到满负荷运转。如城市配送型冷库要优先考虑距离市中心或客户最近、交通最方便的位置,在规划时考虑配送功能要多于储藏功能,占比约为27%;区域分拨型冷库主要服务于区域分拨中心,其服务半径大,在规划时考虑储藏功能的权重要大于配送功能,占比约为20%;生产型冷库具有较大的冷加工能力和一定的冷藏容量,一般用于肉类联合加工厂和乳制品联合加工厂等,占比约为12%;产地型冷库主要用来对刚采摘、处理的生鲜农产品进行预冷处理,一般离生鲜及农产品的产地较近,主要用途为储藏,占比约为12%;市场型冷库主要以农产品批发市场配套建设的冷库为主,占比约为13%。只有在此基础上科学地安排冷库出租对象和时间,才能将现有冷库的利用率发挥到最大值。C


【编辑:editor】
上一篇:从“十四五”规划 看清冷链物流区域布局
下一篇:冷链,奔跑下的距离
文章二维码分享至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