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奔跑下的距离
文/本刊记者 李静宇  2021年第7期第34页  2021-06-23

  追求发展规模和效益并行的冷链企业,需要拿出比竞争和创新更多的力气,去应对市场环境的考验和挑战下不断更迭的变局。

  面对短板,我们该如何进行转型升级,实现长远发展?是摆在每个冷链物流行业从业者面前的一道思考题。

  需求旺盛 引来资本关注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中国物流产业整体融资案例有100笔,融资总额为457.11亿元,其中生鲜冷链领域的融资案例有12笔,涉及金额达71.59亿元,金额占比达到15.7%,生鲜冷链领域成为物流行业投融资关注的焦点。

  “需求旺盛、业务猛增”,是不少冷链物流企业的共同感受。

  需求陡然升温,引来社会资本高度关注,竞争者相继进入。这其中,有手握大量消费端资源的平台企业,如京东、顺丰、菜鸟;有擅长商业地产运作、持有仓储资源的地产商,如万科、宝能;也有原本就有冷链需求并已涉足相关业务的食品、农产品企业,如光明乳业旗下的领鲜物流、新希望旗下的鲜生活冷链等。

  2020年,从国家到地方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措施,推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等建设。在利好政策的影响下,资本市场反应明显,从冷链物流的投资热点来看,冷链设施、网络布局、信息技术成为资本关注的焦点。

  为何蛋糕能够越做越大?一是公众对品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国家政策的推动。包括大型央企在内都在着手布局冷链物流建设,未来五年冷链物流行业将迎来高速发展期。据了解,交通运输部等部门也在加快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支持引导企业整合供应链资源,发展多式联运、甩挂运输、共同配送等先进组织方式,推动冷链物流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数据也证实了冷链市场的火热——据交通运输部介绍,2015~2019年间,我国食品冷链物流需求总量由1.53亿吨增至2.33亿吨,年增长率超过10%;2019年,食品冷链物流总额约6万亿元,同比增长24.7%。据中物联冷链委统计,去年全国冷藏车保有量为21.47万台,同比增长19.3%,冷库容量达到6052.5万吨,同比增长15.6%。

  目前,国内冷链物流与发达国家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较为分散,百强企业销售收入仅占市场份额10%左右。“行业在经过粗放式发展之后,需要利用科技赋能提升冷链物流运营效率,现在的冷链物流行业有点像10年前的快递行业。”希杰荣庆物流总裁熊星明认为,随着社会资本关注度提高,行业在未来几年一定会加快整合脚步。

  千亿市场规模亟待补标准缺失的短板

  疫情之下,冷链物流行业是为数不多的实现快速发展的赛道。

  近几年冷链物流行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除了电商市场需求爆发式增长、技术不断进步外,与政策的支持也密不可分。

  2020年7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做好2020年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公布首批17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

  但目前我国冷链产业还在填补空白、追赶差距阶段。以冷藏车为例,目前我国的冷藏车大概有27~28万辆,如要达到日本的水平则至少需要120万辆,差距很大。

  更为严峻的现象问题是,目前在冷库的日常管理和运营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数字化水平还很低。冷库工作人员的数量和其库区面积相比人员比例低,按照传统的管理模式,基本等于没有“过程管理”存在严重的管理盲区。

  与此同时,我国冷链系统内部同样存在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据了解,我国目前冷链分布的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性差异相同,东部地区、南方地区更加发达,西部地区和北方地区虽然有很多食品原产地,但在产地的“最先一公里”的冷链做得非常不到位,最突出的就是产地仓的冷库等基础设施缺乏,并且监管不到位。

  目前我国的冷链系统,在一部分跨国品牌、国际商贸、国际物流企业内部是接通的,但是在官方层面,则没有统一打通的监管系统,甚至在冷链标准上也没有和国际打通。

  易流科技食品安全事业群总经理王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接下来,冷链产业的发展有待国家政策和标准的不断完善,各市场参与者的数字化技术提升,以及社会公众对冷链产业的不断关注和提高要求。

  随着生鲜电商、社区团购这种流通半径更小的冷链消费模式的出现,使得出现了围绕着主要城市为核心、向城郊和周边卫星城辐射的短链化趋势,在这个领域下的冷藏冷冻需求增速也呈现比较快的发展态势。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每年因冷链断链而造成的食品腐败浪费数量非常惊人。在易流科技食品安全事业群总经理王震看来,这背后的核心是国家标准的缺失、数字化水平低等原因,但还有一个深层次的产业因素,即产地仓很多都不具备合格的冷藏能力,所以大量的腐败浪费其实在源头就已产生,这个也和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尤其是集约化程度比较低有关。

  要完善相关标准,让行业发展有章可循、更加规范。冷链链条很长,除了运输,还有生产、配送、仓储等多个环节,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共同发力,打造覆盖各环节、更细化更完备的冷链标准体系。

  近年来,交通运输部先后发布道路冷链运输服务规则、行驶温度记录仪技术要求等行业标准,让冷链运输环节有了更多标准支撑。“当前,冷链物流面对的市场需求、客户结构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对服务提出了全新要求。完善标准体系将是冷链物流的必经之路。”中物联冷链委秘书长秦玉鸣认为。

  乡村振兴提振冷链物流

  在这里,“2.3亿吨”这个数字值得提及,3月17日,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农产品产地流通及“最先一公里”建设调研报告》称,中国果蔬和薯类产后损失率高达15%~25%,每年损失近2亿吨;农产品“最先一公里”建设严重滞后,中国产地仓储保鲜设施缺口约为2.3亿吨库容。

  报告称,中国农产品尤其是果蔬等鲜活农产品缺乏产地仓储保鲜设施的问题造成了农产品的大量损失,其中粮食、马铃薯、水果、蔬菜的产后损失率分别为7%~11%、15%~20%、15%~20%和20%~25%,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损失率。

  报告建议,为加快补齐农产品“最先一公里”短板,应大力开展以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设施为重点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加强与农产品电商企业、大型连锁超市、物流企业等开展合作,推广产地仓、县域共配等模式。

  随着电商的发展,一头连着生鲜农产品产地、一头连着消费者餐桌的冷链物流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满足老百姓幸福生活需求的关键。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加快发展冷链物流,完善国家物流枢纽、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设施条件,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和冷链物流设施建设。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冷链物流的建设将是非常重要的一块内容。以陕西的苹果为例,过去,在产地摘下来之后要送入冷库,预冷之后才被运往各地,而多次入库出库的成本很高。如今当地的冷链建设已经较为完善,苹果从田间地头采摘下来可以直接被预冷集装箱接走,从产地直接运往销售场地。

  “冷链物流涉及铁路、公路、水运、航空、邮政快递等多种运输方式,涵盖农村物流、干线运输、城市配送,以及物流仓储、装卸保管等多个业务环节和领域。未来,我们要充分依托各类市场主体的资源和优势,加强整合共享,提高冷链物流效率。”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要加快补上短板,解决好“最先一公里”、“最后一公里”等突出问题。秦玉鸣认为,农产品原产地是下一步健全冷链物流体系的重点,“今年以来,发改委、农业农村部、商务部等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鼓励农产品‘出村进城’,企业应抓住良机、乘势而上。”

  科技加持 加速产业升级步伐

  物联网技术的加持,让冷链物流的发展实现了可追溯,数据治理将成供应链物流新主题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0年初,我国冷链车增加了3万多台,而2020年一年冷链车增加了将近7万台,这背后不仅有国家政策的推动,也是公众对冷链食品要求更高的体现。

  3月30日,易流科技发布了“供应链控制塔”、“食安数智塔”两款新产品。其中,供应链控制塔是包含软硬件产品于一体的完整解决方案,可适用于快消、电子等多个领域的货主企业,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该工具完成对企业供应链宏观层面的监测、部署与优化。

  登录账号,进入平台,随意点击一台车辆,过去几天冷藏厢内的温度曲线便呈现在眼前。“车厢内装了两个温控探头、一台主机,可向后台实时传输数据。一旦温度异常,系统自动报警,工作人员会及时联系司机查看解决。”领鲜物流华北业务部部长蒋建桥说,依托科技技术平台,公司实现了对工厂、仓库和车辆的全过程温度控制。

  深耕制冷技术多年的西安联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白建林在采访时表示,“冷链物流的建设需要物联网技术的加持。”在白建林看来,在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行业越来越认识到,必须实现冷库冷链的“智慧变革”,即需要建立冷库信息动态监管预警系统,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出入库信息不匹配、无核酸检测报告、无冻品消杀记录、存放时间过长等异常进行预警,以信息化手段强化政府监管效能,保障社会卫生和病毒防控。

  白建林认为,冷链物流的行业存在的另一个痛点是冷库布局结构性失衡。“我国的冷库资源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和中部发达地区,整体市场仍存在分布不均的情况。这也导致出现一些冷库存在积压,而一些冷库利用率不高的情况。”

  冷链物流行业联盟亟待形成,在基础IT技术+物联网技术的加持下,要打破冷链物流行业存在的信息孤岛现象,实现信息的快捷互通,从而高效地利用冷库空间,提升存储效率。C


【编辑:editor】
上一篇:冷库市场 未来可期
下一篇:冷链从业人员最关心什么?
文章二维码分享至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