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氢能源沪甬城际物流干线实现首次示范运行,一辆标载49吨的氢能重卡从上海始发,行驶230公里后首次进入位于浙江宁波的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加氢示范站。这标志着“上海-宁波”跨区域氢能物流干线常态化规模运输具备成熟条件,氢能重卡往返半径可从200公里增加到400公里,加速推动长三角地区氢能源重卡物流运输大动脉形成。
环保和经济效应显现
“长三角使用了全国17%的能源消费总量,支撑了全国超过23%的经济总量,但90%的能源都来自外省市的支援。因此,高质量利用和发展氢能成为长三角城市群探索能源转型的重要突破口。长三角作为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这里每天有着大量的物流需求,构建清洁高效的氢能源重卡物流运输大动脉,是经济发展的切实需要”,宁波盛凯物流总经理盛芳向中国储运杂志记者表示。
“上海-宁波”跨区域氢能物流干线常态化规模运输成为现实,为长三角起到了带头示范的作用。据测算,每辆氢能重卡每年至少可减少碳排放120吨,该条“氢走廊”满负荷运行预计可年减排3000吨,相当于一年植树15万棵以上。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是,今年4月,嘉兴长三角氢能创新中心项目二期工程主体结构封顶,该项目分为特检中心和加氢站两部分。项目建成后,特检中心将满足嘉兴港区氢能产业园安全检验检测和氢能安全性研究需要,推进氢能储运设备健康发展。加氢站用于为不同兆帕氢燃料电池车加注氢气,满足港区氢能源交通工具的燃料需求,助力长三角地区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据悉,加氢站加满一辆中型卡车只需15至20分钟,每日加氢量可达1吨以上。
长三角出台氢能专项规划
从全国的氢能市场来看,无论是基础设施落地,还是相关技术以及物流线路的开发,长三角无疑是走在最前沿的地方。而这也少不了当地政府详细而周密的顶层设计。
据了解,去年底,安徽省发布《安徽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再次指出推进安徽省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并在光伏、风电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上海市印发《上海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加快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对常规化石能源的替代,加深布局氢能;开展兆瓦级风力、光伏等制氢集成及应用。而在江苏的苏州、南通,浙江的嘉兴、宁波都先后出台了相关的政策规划,在这些规划下,氢能应用市场已具雏形。
据业内统计,截至2022年7月,江苏省拥有301家氢能相关企业,占全国总数量的8.5%,仅次于广东省,位居全国第二。南通市已吸引20余家氢能相关企业落户,分别为百应能源、江苏清能、势加透博、安思卓、氢枫能源、神州碳制品、中集氢能源、中天华氢等,并在2021年取得了50亿元的营收。
不仅如此,2021年8月底,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等正式批复北京、上海、广东为首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嘉兴市、苏州市、南通市被选为上海城市群重要成员。
“长三角的氢能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政策的加持,同样也离不开企业的科技投入和真抓实干,相信随着经济的快速复苏,长三角的氢能物流车将会越跑越快越跑越远”,盛芳对未来充满信心。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