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警惕产能过剩 底层逻辑变化催动物流必须向高质量转型
本刊记者: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业也均在发展的快车道上疾驰,并从曾经的“落后”迈入当下的“遥遥领先”,但我们也发现“产能过剩”正成为各行业高速发展下的突出问题,尤其是作为服务于各行业的物流而言,更是面对着需求饱和甚至锐减的情况,对此物流行业该如何变革?
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副会长王继祥:如今我国已进入全面过剩的时代,2023年为标志性拐点之年。
全面过剩可分为生产过剩和资本过剩两大方向。中国作为实体经济大国,制造业产值超过美、日、德、韩、印等国总和,占据世界份额的35%,而从实物量看预计能够达到甚至超过50%。多年前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能从侧面佐证生产过剩问题的存在;资本过剩则是前者过剩带来的结果,并进一步导致因资本外溢加速了其他领域的资本汇集度,如曾经的新能源、高新技术风口,如今也已因资本的大量入驻,呈现出过剩局面。
对于过剩带来的影响,王继祥认为,一方面将导致各行业与其相应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进而带来企业营收下降、企业规模缩减、人员待业增加、消费需求不振等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则将导致投资机会丧失、投资欲望降低、投资边际效应递减、外资逐步撤离,企业更加难以赚到钱的局面。
而物流行业作为服务千行百业的重要支撑,除物流行业自身的发展外,各行业的发展趋势则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物流行业的涨与落。中国全国过剩时代的来临,将导致物流行业的发展面临更加紧张和难以预测的未来。
因此,物流行业需要从改变自身发展的底层逻辑,从曾经的规模性高速发展向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迈进,在新的底层逻辑下,行业、企业需要改变发展路径,通过技术创新打破原有规模性增长的路径依赖,并回归物流本质,做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其中一个中心是指以服务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为自己增效益、为客户降成本。通过做好服务,依托贴近货主、数智转型、绿色发展、多元布局等策略掌握未来更多的主动权。
2 物流远景利好 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并非降低物流成本
本刊记者:国家提出要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与物流行业提出的“降本增效”有何区别,是不是意味着物流企业需要进一步压缩本就不“富裕”的运价,有哪些方式方法,有助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降低?
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副会长王继祥: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单位GDP物流规模是发达国家的5-6倍,但物流成本总费用却不到发达国家的2倍。未来随着中国向高质量发展迈进,这一现实或将发生改变,且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提出,有望使物流行业、企业效益回暖。
笼统性地可理解为,高质量发展将带来规模结构调整、服务效率上升,两者叠加下促进实物价值上升、经济发展复苏、物流效益回暖。
物流行业、企业需要明确一点,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不等于降低物流行业、企业服务价格,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需要依靠多方共促,包括但不限于产业、供应、物流三链融合创新从而带动全社会物流效率的提升与成本的下降,如物流行业、企业引入智慧无人设备、大数据模型算法、AI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从而带来单位时间内物流效率与服务品质的提升。
在过去几十年间,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物流行业是依靠牺牲服务质量换来了物流成本低廉,这既是合理的,也是不合理的。合理之处在于什么样的服务水平会对应什么的服务成本,不合理之处在于加深了行业内卷的进程。而未来随着高质量发展进程的加深、全社会物流成本的下降、物流回归服务的初心以及产业、供应、物流三链融合进程的加深,物流行业、企业将能够从中获取到更加合理的成本报价,或者说是价格费用。
3 破除焦虑 立足当下 打破内卷 迎接未来
本刊记者:当下经济、市场、国际等环境受制于各种因素影响,人们对其信心不足,尤其是在“卷”文化加剧的国内而言,各行业应如何突破困境,物流行业又需要做好哪些准备,以面对未来?
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副会长王继祥:虽然未来更加紧张且难以预测,但就像美国诗人朗费罗在《生之礼赞》中说的“行动吧,就趁着活着的今朝”一样,未来是一定会到来,现在也不会因为谁而停下。虽然各种因素叠加下整体行业、市场、经济环境呈现“式微”之势,但这种“式微”会随着创新技术的推动而反转,并在迈入新的发展周期后彻底变为机遇与收获的“井喷”。
因此,各行各业应遵循“破除焦虑、立足当下、打破内卷、迎接未来”十六个字进行相应发展规划,特别是物流行业、企业,根据前文提到的物流底层逻辑的变化,结合自身的真实情况,进行相应的资源倾斜。
如跨境物流,应以全托管为目标导向,为用户打造一站式无忧服务,即用户只需完成生产和销售,其他各环节由跨境物流服务商集约化处理,简化流程的同时降本增效;如冷链物流,应建立以货主为导向的物流服务体系,但要避免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其他更多形式的细分物流,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紧抓细分物流领域的关键点并实现突破。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