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改革迫在眉睫 利率市场化首当其冲
文/天酬  2013年第08期第12页  2013-07-18

进入6月下旬,“钱荒”现象让扭曲的中国金融体制来了一次裸奔,破除利率双轨制,强调利率市场化被再次倒逼。惟有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更大程度上由市场决定资金价格;惟有通过金融体制改革,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才能遏制中国经济的过度金融化,这已然成为坊间的共识。
利率是货币资金的价格,是投资的回报,亦是融资的成本。那么货币资金,作为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作为一种商品,其价格形成如果不是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话,则与市场经济风马牛不相及。
面对近些年来影子银行的大规模泛滥,利率市场化破冰正成为化解这些金融风险的解决之道。所谓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放松对利率的管制,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主要是金融机构)自身根据资金需求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由市场供求决定资金价格的利率形成机制。
利率市场化会引导货币资金合理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改革势在必行,这也可能成为推行市场经济的一个难点。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银行将面临在风险定价、资产定价能力方面的严峻挑战。
毋庸置疑,利率市场化将成为影响中国经济金融格局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但真正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绝不仅仅是放开利率管制那么简单。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在于打破政府对金融资源的过度垄断,向市场真正放权,改变政府隐性担保制度,建立利率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从利率风险识别、衡量到利率定价和利率风险控制,实现利率风险管理的有效控制,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能够反映风险定价和实体经济需求的利率市场化体系。
应当指出,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不会一蹴而就,回潮与反弹务须警惕。在“钱荒潮”没有完全退去的情况下,银行和金融机构就更倾向于囤积现金,这不仅可能减少对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的中长期贷款,还会使实体经济能够获得的资金进一步萎缩。从国际经验看,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利率市场化是“价高者得”,而如果中国不能够真正向市场让渡出对金融资源的配置权的话,利率市场化就可能变成“权重者得”。
7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对外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推出了解决资金分布不合理,守住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十大举措,且每一条都落实到了中央政府的具体部门。
中国现在的货币量、金融资产总量如此之高,每一家企业、每一个家庭都已经息息相关地跟金融资产捆绑在一起,“金十条”及早落地甚是值得国人期待。C


【编辑:editor】
上一篇:远水与近渴
下一篇:利好来兮,切莫口惠而实不致
文章二维码分享至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