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月流火,物转星移。中国的小微企业似乎于冥冥之中印证了“十年河东十年河西”那句老话,终于引起了方方面面的足够关注。小微企业的突然“受宠”,既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需要密不可分,又与中小微企业微观窘境的亟待破解密不可分,还与国家相关“抓大放小”政策纠偏密不可分,更与高层对经济增长的认识密不可分。
尽管关乎国计民生,但小微企业存在规模偏小、盈利能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差的先天弱势,作为国民经济“放”的对象,长时间以来往往成为政策阳光遗望的角落。不仅金融信贷很难向小微企业倾斜,在税收、政策优惠方面,小微企业也获惠极微,甚或惟见画饼。小微企业利润微薄、生存困难、转型不力的整体格局很难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小微企业的税费负担仍然很重,据官方统计,尚有600万户惨淡经营于“水深火热”之中。
针对此番政策集群利好,笔者收纳了部分业内人士的意见,梳理如下。
其一,相关部门应认真做好后续工作。以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划线,数字有点绝对,范围着实过窄,特别是对于物流业、制造业来说,很难找到符合减税条件的企业。机械地寻求与个体户的所谓“公平”,其实无异于“削足适履”。政府出台的政策应该是积极有效的,真正能够帮扶每一个小微企业。相关部门须认真做好后续工作,政策执行一段时间之后,务需进行实地调查,评估一下减税的作用到底如何,是否需要调整等。并请各地税务部门将享受减税的小微企业名录在官网上公示,既可提高政策施行的透明,亦可印证所言600万户之不谬。
其二,应抓紧研究相关的长效机制。依国家现在的经济实力,确定5万元以下的免征线似应并无太大压力。此外,国家应逐步建立符合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长效机制,对于创新类小微企业,建议不仅应实行减免税政策,还应加大财政补贴力度,促进小微企业的创新活动,让小微企业有更大的生存空间。同时,也应适度减轻小微企业给员工缴纳各类社会保障资金的比例,减免部分可由财政资金给予补贴。
其三,解决小微企业的问题需要三减,即减费、减税和减息。宜尽快推出实质性降费措施,一定意义上讲,减费比减税更迫切。日前仍有70多项的收费压在中小微企业身上,不仅收费名目较多,一些不合时宜的项目仍在收取且征收比例不低,能否把全面减免涉企收费项目作为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呢?
“企”之不存,“税”将焉附?“如果减负再不加紧加快,下半年中小微企业的减产、停产甚至倒闭会比2011年更严重。”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日前如是说。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