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车软件被领进笼子说起
文/天酬  2014年第04期第12页  2014-03-19

两会期间,针对问及的打车软件问题,交通运输部某位部长称:“打车软件国际上很多国家在使用,而且效果也是好的。我们国家现在出现的一些打车软件,总体上来看发展是好的,我们对其研究,对发展也有一些安排,要尽快规划,出台一些指导性意见,使其更好地为大家服务。”回答得可谓不温不火、铺平垫稳。
就在部长大人语焉不详之际,自去年底开始的打车软件大战眼下已悄然进入第四回合。原本只是互联网大佬的移动入口之争,原本只是“快的”和“嘀嘀”的“烧钱”大战,原本只是司乘享受补贴的小事,打车软件却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打车市场的一些游戏规则。随着打车软件的风靡一时,其负面作用也逐渐显现。不仅影响出租车司机和乘客的驾乘安全,也让很多消费者拦不到车。一时间,赞美的花瓣和批评的板砖一并兜头袭来。
其实,打车软件正可以成为一个观察社会管理创新的着眼点。两大民营企业,通过短期内资金的大力投入,迅速提高了政府多年来想做却没做成的打车效率。在很大程度上,打车软件既能够优化调动现有资源配置,更代表着“路网融合”的智能交通发展方向。互联网公司给乘客和出租车司机的补贴姑且不说,打车软件对方便市民打车、降低出租车空载率起着不小的作用。此外,其更大的意义,在于培育一个庞大的移动支付群体,对于移动互联网业发展十分利好,将来移动支付也会给国人带来更多的方便。
同时,打车软件又可以成为一个实践社会管理创新的着力点。短时间内从互联网金融传导至公众出行资源配置的大战,相关当局作何举措?面对这一新生事物,肩负管理之责的各级各地多取观望的态度。打车软件野蛮生长所致的无序市场竞争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必须及时针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矫正和规范,且应该对准入标准、技术标准、服务质量、高峰时期安全性制定相应的指导意见。面临市场的需求、公众的选择,一众管理者的管理创新、制度供给必须紧紧跟上。而在现有框架内调动最佳管理手段,在问题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契机和条件,则不失为上策。
一段时间以来,日趋丰满的理论愈发挤压着瘦骨嶙峋的实践。诸多庙堂中人潜心于理论修为,对主管范畴出现的问题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或呈“袖手”型,或作呆萌状。躲着问题走抑或绕开问题走者屡见,迎着问题上者鲜有。打车软件市场是一个被互联网巨头迅速“催熟”的市场,是典型的互联网商战,继互联网金融之后,相关当局的再一次反应滞后令人无语。不从新技术、新需求的倒逼中积极主动地开展社会管理创新,是否有惰政之嫌?
曾经因“钓鱼执法”而久遭诟病的上海,管理部门日前出台举措,将打车软件纳入出租汽车的电调平台,把一时节“风生水起”的打车软件领进规范的“笼子”,让打车出行重归风平浪静。
笔者以为:主动适应也好,倒逼前行也好,惟有感受国人的切肤之痛,惟有执政能力的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拥抱这个互联网时代。C


【编辑:editor】
上一篇:甲午马年:期待物流花开的声音
下一篇:从东四南大街到建内大街的时空距离
文章二维码分享至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