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稳外贸稳外资,并就“推动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作出一系列具体部署。
稳外贸,正成为外贸进出口企业、跨境电商平台企业,以及国际物流企业各方关注的话题。
当前形势之暗礁
当前,外部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进一步加深,个别国家挥舞“关税大棒”。地缘政治风险加剧,俄乌冲突、中美博弈等地缘政治事件导致关键物流通道受阻,海运航线被迫调整,运输成本大幅上升。
外部环境的不稳定给物流企业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即价格波动和运营不稳定。物流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其中,欧洲市场EPR法规的全面实施,让某电子烟卖家半年内支付环保回收费高达超二百万欧元。更严峻的是德国新出台的《平台经济监管法》,要求平台对卖家税务承担连带责任,这直接导致3C类目中小卖家退场率达40%。跨境卖家需警惕物流延误、关税波动,并优先布局海外仓及本土化以分散风险。
值得关注的是,区域贸易协定促使贸易流向发生显著变化。到2025年,东盟、非洲等新兴市场的重要性将持续上升。面对这些挑战和风险,跨境电商和国际物流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新的市场变化。
当下,中国外贸面临的复杂竞争局面仍存在不确定性,如何实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稳外贸、稳外资、稳就业的总体要求,做好2025年的外贸工作,关键还是要把握好与某些国家贸易冲突解决的策略和节奏,企业要适应市场变化的新特征和产品结构变化的新趋势,有针对性地采取积极调整策略,扬长避短,才能确保在新的一年里变被动为主动,实现外贸的稳定增长。
应对策略之免疫能力
首先,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及时调整价格和运力。其次,建立稳定的供应链网络,减少对单一航线的依赖。
从企业层面分析,建议包括跨境电商平台在内的物流企业,要加强市场研究。当前,国际市场正处于调整变化之中,谁最先掌握这一变化,谁就将处于竞争的有利地位。分散化市场布局的经验值得借鉴,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市场,比如关注东南亚、欧洲、中亚等多元化区域。对此,企业一定要认真研究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市场战略。总体而言,企业不要主动撤离欧美市场,但一定要注意开发新兴市场,以保持出口市场份额的相对稳定。
中国外贸出口已经驶入“深水区”,更加考验物流企业的本地化布局能力。为了朝着更高级别的跨国企业发展,将成熟解决方案移植到海外市场的中国物流企业,其本地化的布局和开发,在前进路上还将遇到更多新的考验。
显然,中国物流企业需要投入更多智慧和精力,去主动适应海外市场的游戏规则,这也是对跨境电商企业“合规”能力的考验。杭州某大卖家投入千万建立的全球合规数据库,涵盖187个国家/地区的532项法规动态,成功规避了Q1欧盟新出台的微塑料禁令。合规体系正从成本中心转化为竞争壁垒。
总结过去跨国物流企业的崛起经验,有信息研究机构认为,一般而言,厂商出海需要经历产品出海、产能出海和产业链出海等主要发展过程,而与此相伴的跨境物流企业正逐渐过渡到供应链出海的新阶段。
在单纯的出口贸易逐渐遇外部天花板的背景下,供应链企业和品牌商“抱团出海”,物流供应链企业与品牌商一起布局海外基地并参与生产和销售,二者尝试融合将是大势所趋。
我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到今天,其制造业和出口的规模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相当高,所以物流企业出海也必须考虑加强多元平衡的发展模式,熟悉并充分开发利用这些模式。
面对2025年的外贸新形势,跨境电商的竞争早已超越简单的“选品-上架-推广”链条,国际物流企业需要以更开放的视野、更灵活的机制、更创新的思维应对挑战。只有主动适应变化,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鉴于民营企业已承担了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出口份额,为民营企业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为它们排忧解难,相信它们一定可以发挥出竞争的韧性,确保出口规模的稳定增长,这是稳外贸的基础工作。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