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拉扯下的张力测试
李静宇  2025年第7期第22页  2025-07-12

  中国外卖市场交易规模突破万亿元门槛之际,平台经济与实体经济间的利益博弈却日趋白热化。

  美团外卖日均订单量突破6000万单的亮眼数据背后,是数百万骑手穿梭于城市毛细血管般的配送网络,也是超千万餐饮商家在佣金重压下寻求生存空间的真实写照。这场看似繁荣的万亿生意背后,平台、商家、骑手构成的三角关系,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张力测试。

  梳理美团财报可发现,美团自2021年后不再单独披露外卖业务数据,而2021年时,美团外卖的经营利润率约为6.4%,同期,不需要配送的到店酒旅业务则更加赚钱,经营利润率达到了43.3%。从财报来看,美团外卖的收入主要来自三大部分,即配送服务、佣金和广告收入。在2021年美团将餐饮外卖单独披露时的财报来看,公司2021年外卖业务共计实现营收963亿元,其中,配送服务收入为542亿元,通过商家获得的佣金收入(技术服务费)为285亿元;在线营销广告收入则为114亿元。上述三项业务收入合计为941亿元,约占当年美团外卖业务收入的98%。若将上述三项业务拆分来看,美团外卖真正赚钱的并不是配送服务,而是由此延伸的向商家收取的佣金和广告收入。

  佣金体系:平台与商家的零和博弈

  外卖平台佣金结构已形成“基础服务费+配送服务费”的双层架构,头部平台对连锁品牌的综合扣点达到18-25%,中小商家则承受着23-28%的扣点压力。某头部火锅品牌财报显示,其外卖业务毛利率较堂食低12个百分点,其中平台佣金占比达营收的19.8%。这种“流量税”模式引发商家集体反对,杭州餐饮协会曾公开呼吁将佣金上限控制在15%。

  平台经济算法正在重塑餐饮业的成本结构。某新茶饮品牌运营总监透露,其外卖菜单定价比堂食高出15%-20%,却仍难以覆盖平台抽成。更隐蔽的是竞价排名体系,头部位置单次点击成本可达8-12元,相当于商家每获得一个订单需支付12-15元的获客成本。这种“流量军备竞赛”使餐饮业的线上运营成本增速远超营收增长。

  配送成本:转嫁形成的死亡螺旋

  即时配送体系的边际成本递减规律在外卖行业出现异变。

  从配送服务收入来看,美团从2024年四季度起不再公布即时配送订单量。按2023年数据计算,美团配送订单量为220亿单,配送服务收入822亿元,单均配送收入约为3.7元/单。根据其2023年财报披露的配送相关成本为907亿元,按照220亿单的订单量计算,每单配送成本约为4.1元,相当于每单配送亏损约0.4元。

  其中,骑手成本占比始终维持在75%以上。智能调度系统将骑手单均配送时长压缩至28分钟,但人力成本刚性上涨使降本空间逼近极限,暴露出人力密集型模式的脆弱性。

  据美团2024年12月披露,美团外卖从商户和用户端获得的配送费收入,大部分用于覆盖骑手薪资等配送成本。以美团2024年上半年财报为例,当期美团配送服务收入441亿元,配送相关成本480亿元。由此可见,美团配送服务处于小幅亏损的状态。

  但配送成本的转嫁形成了恶性循环。某区域连锁快餐品牌测算,若将配送成本完全转嫁给消费者,订单量就会骤降。这让平台陷入两难:持续补贴配送费将加剧亏损,转嫁成本则可能引发用户流失。

  当下,万亿外卖市场已经站在模式革新的十字路口。

  当流量红利见顶,单纯依赖佣金抽成的商业模式已难以为继。未来的胜负手在于能否构建多方共赢的价值生态:用技术创新突破成本困局,最终实现从流量抽佣向价值创造的范式转换。这场变革不仅关乎商业模式的进化,更将重新定义平台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边界。


【编辑:editor】
上一篇:供应链的“压力”测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文章二维码分享至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