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物流运价持续走低,燃油物流车(以下简称“油车”)的盈利能力持续下滑,这一现象在2024年尤为显著。与此同时,新能源物流车(以下简称“电车”)虽被视为行业未来,但其应用场景受限以及保险问题成为阻碍发展的“双绊脚石”。
“油车”“电车”谁更难,他们的“难处”在哪里?
油车成本压力大利润萎缩
商车邦在走访调研中发现这样一个案例:山东某地一家拥有800台重卡运力规模的运输公司,从今年开始陆续退出短途挂靠业务,中长途业务暂时由油车维持运营。该公司退出短途业务的直接“导火索”,是以0.1元/吨的运费价差在竞标中落败。其负责人表示,目前当地15公里运距的焦炭运输,运价已经由四五年前的15-20元/吨,降到如今的6元/吨。更为严峻的是,竞争已经激烈到按“角”竞价,即便如此依然难以获得货源。
燃油价格波动频繁且长期呈上升趋势,是重卡燃油车无法回避的成本压力。据了解,油车运营成本中燃油占比高达30%,再叠加物流市场运力过剩、运价低迷等因素,车主只能被迫接受低价订单,进一步压缩利润。
同时,政策与市场转型正在重塑燃油重卡赛道。随着环保政策收紧,油车路权受限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在城配领域,电车凭借路权优势快速抢占市场份额;而在“油电同价”政策推动下,电车的经济性优势更受青睐,导致油车销量与利润双双下滑。
电卡受制于运营场景和保险难题
目前,以煤炭、铁矿等大宗资源运输为主的短途运输场景,特别是以港口为枢纽的短途运输,更适宜使用电动重卡运营,因此更受车队青睐。
山东一家拥有30台运力规模的传统车队负责人介绍说:“我朋友公司购置了二十多台电动重卡,其运营场景刚好在200公里以内,整体反馈不错;而我的运营场景在300公里左右,一趟往返要700公里。由于电动重卡运营的经济性经过核算确实更具优势,所以只要电动重卡的续航和充电问题能够解决,电动重卡会是更优选择。”但他同时也表示,电动重卡的购车价格偏高以及运价的稳定性仍然是影响电动重卡推广的重要制约因素。
相关调查显示,2024年电动重卡保费普遍在8000-20000元,远超传统燃油重卡2000元的水平。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保险公司拒保、要求“加费”或捆绑销售的现象,这也导致用户购车意愿受挫。
电动重卡领域出现的风险与成本倒挂现象,主要源于:电动重卡出险率较高(如驾驶习惯差异、事故维修成本高等),而保险公司又缺乏数据积累和定价模型,只能通过高保费对冲风险。例如,核心配件依赖返厂维修,定损费用居高不下。
2025年初,《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后,多地保费下调50%。虽然市场因此出现了政策调整的曙光,但仍需解决费率差异化、数据共享等深层问题。
油车的式微与电车的崛起,本质上是技术革命与政策导向的双重作用。未来,新能源物流车能否迎来爆发期,渗透率能否突破40%这一关键门槛,最终取决于技术创新、政策适配与生态协同等多方因素的共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