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生态重塑物流版图
文/徐翔  2025年第8期第22页  2025-08-20

  亚马逊树立物流智能化标杆

  7月1日,亚马逊宣布全球机器人部署数量突破百万台,这一数字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里程碑,更在物流行业投下震撼弹。

  自2012年斥资7.75亿美元收购Kiva Systems 后,亚马逊十年磨一剑,构建起覆盖仓储全流程的机器人生态。在其庞大的运营体系中,大力神(Hercules)系列可举起1250磅重物,承担重型货物的搬运;飞马(Pegasus)系列每小时能处理超两千件包裹,高效完成传送带包裹分拣;完全自主的普罗透斯(Proteus)能与人类并肩作业,灵活应对复杂场景。这些机器人承担了全球约75%的亚马逊配送作业,推动运营效率发生质的飞跃。数据见证变革:过去十年,亚马逊员工日均包裹处理量从175个飙升至3870个,效率提升超20倍,仓储运营成本降低约40%。

  国内企业追赶中的机遇与挑战

  面对亚马逊的技术领先,国内物流与电商企业加速智能化布局,掀起一场机器人应用的“军备竞赛”。京东作为国内智能物流的先行者,在“亚洲一号”智能产业园打造了庞大的机器人矩阵。以武汉“亚洲一号”为例,160余台自研“地狼”机器人在占地超5万平方米的仓库中穿梭如织,通过“货到人”拣选模式,将人工拣选效率从每小时100 - 120 件提升至300 - 400 件,效率整整提升三倍。

  顺丰同样在智能物流领域持续发力,虽然尚未公布具体的机器人部署数量,但其2024年高达50亿元的科技研发投入,彰显了在该领域的决心。在顺丰深圳转运中心,智能慧眼安检系统运用X射线成像及大数据对比技术,可在1秒内完成单个包裹的安检,日均检测包裹超50万件,违禁品识别准确率高达99.6%。

  苏州海豚之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规划总监甘旋在2024中国国际物流科技大会上表示,国内托盘标准化缺失已成机器人推广的 “拦路虎”。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我国托盘规格多达六十余种,其中1200mm×1000mm和1100mm×1100mm 两种规格占比虽超70%,但托盘的内框尺寸、叉孔高度等细节差异显著,导致机器人适配成本增加约25% - 30%。此外,复杂场景下的技术瓶颈亟待突破:跨楼层作业需解决电梯协同难题,多机器人调度算法仍需优化,装卸环节的不确定性更考验机器人的适应性。据行业调研,国内物流企业在机器人应用中,因技术适配问题导致的成本浪费占比超30%,严重制约了行业的规模化发展。

  未来技术融合与协同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迭代,物流机器人正迈向更智能的新阶段。亚马逊DeepFleet 生成式AI模型通过优化机器人路径规划,可减少10%的行进时间,为行业指明方向。破局之道在于技术创新与标准统一双轮驱动。在技术层面,企业需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机器人在复杂场景下的感知与决策能力。例如,上海交通大学物流工程系教授李华团队研发的多模态感知系统,融合视觉、激光雷达、触觉等多种传感器,使机器人在动态环境中的障碍物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8.5%,为多机器人协同作业提供了技术支撑。在标准建设方面,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正在牵头制定《智能物流机器人应用标准》,计划统一托盘尺寸、通信协议等关键标准。专家表示,若能实现关键设备标准化,物流机器人部署成本有望降低40%,推动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从亚马逊的百万机器人到全行业的智能化转型,一场重塑物流行业底层逻辑的变革正在上演,唯有通过企业、科研机构与行业协会的协同创新,方能驶向高效智能的新蓝海。”杨帮照如是说道,显然他对于未来充满信心。C


【编辑:editor】
上一篇:模式背后的焦虑
下一篇:返回列表
文章二维码分享至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