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凡搞物流的没有人喜欢仓储,但是又都离不开它。”快仓科技的一位朋友曾经在接受《中国储运》杂志采访时候如是说道。 的确,减少仓储的储存时间,甚至没有库存,已成为很多物流人追求的理想目标,仓储真正的出路在于如何让仓储变得更加高效,更加智慧。 2022年初,位于西安国际港务区的京东“亚洲一号”智能产业园率先建成了我国物流行业首家“碳中和”示范园区。 据了解,该园区内所有屋顶都配备了
《中国储运》2022年第2期第26页 文/本刊记者 徐翔
-
回望2021年,疫情下市场充满了不确定性,然而这也是我们拥抱变化、持续创新、锐意突围,并继续引领行业发展的一年。 “我们坚持突破与创新,不断拥抱变化……” 作为全球领先的专注于供应链、大数据及新能源领域新型基础设施的产业服务与投资管理公司,普洛斯结合投资与运营的专长,致力于为客户及投资者持续地创造价值。我们的业务遍及巴西、中国、欧洲、印度、日本、美国及越南,资产管理规模超过1,200亿美元
《中国储运》2022年第2期第24页 文/普洛斯资产中国区高级副总裁 经晓曦
-
随着世界经贸局势和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不确定风险的日趋复杂,目前许多中国企业的供应链也正遭遇着严峻考验,开展供应链安全标准化工作对构建安全可控持续的供应链非常重要。 2021年10月22日,在第八届中国储运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物资储运协会和江苏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共同发起成立了“全国公共安全基础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51)供应链安全标准工作组”,并举行了成立仪式,全国公共安全基础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秦挺
《中国储运》2022年第1期第22页 文/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公共安全标准化研究所副所长、全国公共安全基础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秦挺鑫
-
进入新世纪以来,传统的储运企业纷纷提出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二十多年来,这些转型而来的物流企业将自己的业务在仓储、装卸、运输、货代的基础上,增加了加工、包装、配送等新的项目,并进一步拓展至商贸、金融领域,增加了贸易服务、金融服务等功能。这样的企业现在更多地被称为“供应链服务企业”。本文想脱离开具体的企业案例,从业务研究的角度对供应链服务话题做些分析。
《中国储运》2021年第12期第26页 文/中国物资储运协会会长 李勇昭
-
2020年11月,一本《物流园区运营管理手册》在国内物流园区从业人员中开始广泛传阅,这本手册共计340多页,内容涵盖项目介绍、物业管理、孵化服务、产品服务、园区供应链、园区信息化、园区招商以及产业招商等,汇聚了驿盟园区平台多年来运营管理物流园区的经验。
这本手册的主要撰写者孔庆广,是物流园区的资深人士,其创办的驿盟园区平台,已经成为了全国物流园区O2O协同运营服务的重要平台,目前驿盟园区平台签约合作的物流园区有近80家,
《中国储运》2021年第11期第24页 文/徐翔 孔庆广
-
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是诸多前沿技术和智能装备落地实践的跑马场和试验田。5G、机器人、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技术和装备在物流行业拥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先进技术与物流业融合发展让传统物流业迸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不同领域技术相互融合产生了新的行业生态。
本期访谈栏目,对话G7 创始人、CEO 翟学魂和盈智科技总经理陈小二,两位嘉宾有着不同的学术背景、实践经历,以及从不同的
《中国储运》2021年第10期第29页
-
三星集团是韩国一家知名的跨国公司,在中国深耕多年,三星物流作为其旗下的子公司,多年来在中国地区的发展也兴兴向荣,成为了很多中国物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合作伙伴,这两年三星物流从中国沿海不断将业务开拓到中国的腹地,重庆、西安等地,试图在中国打造更加立体式的布局网络。 近日,中国储运杂志记者在上海采访了三星物流中华区事业开发部总经理宋泰龙先生,就三星物流在中国的发展做了深入交流。 中国储运:能否详细介绍一下您个
《中国储运》2021年第9期第28页 本刊记者/徐翔
-
“这是一个快节奏的数字经济时代,每一个做企业的人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什么是变,什么是不变,要看十年,磨五年。十年来不变的是什么?变化的是什么?对于变化来讲,我们继续去拥抱,对于不变的内容,要站在更高的认知上来看。”
《中国储运》2021年第8期第22页 文/本刊记者 李静宇
-
太原市人大代表,中国物资储运协会副会长,山西省物资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委员、副董事长、副总经理陈文晋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讲述了他的经历。
《中国储运》2021年第7期第22页
-
能链联合创始人、CEO王阳介绍了能链的解决方案——能链的长期愿景是“零碳”;在实现路径上实施“存量石化能源减排、增量新能源替换的‘一减一替’”双轮驱动的方案;在提高能源周转效率上,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方案,让能源在物理空间转移过程中,成本更低,效率更高;通过推动产业链的转型和重构,构建数字绿色生态。
《中国储运》2021年第6期第22页 文/本刊记者 李冰漪
-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期间指出,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面对这个机遇,全国人大代表、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认为,当今时代的发展速度如此迅猛,科技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带动模式、技术、产品的变革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国家在强国之路上,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走向产业链高端必须在数字化上有所作为。
《中国储运》2021年第5期第22页 文/本刊记者 李静宇
-
魏际刚在采访中表示,未来五至十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会深入推进,国际间的产业、科技竞争更加激烈,产业分工和贸易环境会出现许多新的重大变化。纵观国内外大势,中国产业发展仍将拥有战略机遇,但也将面临短期性问题与长期性问题叠加、国内因素与国外因素交织、外部风险与不确定性增加的重大挑战。如何在全球变革中加速产业强国建设步伐,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抉择。
《中国储运》2021年第4期第26页 文/本刊记者 李静宇
-
对于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会长沈绍基而言,从早年在商业部商业储运局工作开始,他和仓储行业就有解不开的缘分,虽然先后在国家行政机关、部属企业与行业组织工作,但都没有离开过仓储配送行业,他热爱这个行业,一直致力于推动传统储运向现代物流的转变,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力量。对于他而言,这个行业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他认为这个行业充满着朝气和希望,也充满了无限的魅力。
《中国储运》2021年第3期第26页 文/本刊记者 徐翔
-
新形势下,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从线下逐步转移到线上,电子发票、电子证照、电子合同等电子文件的凭证逐步取得法律地位,电子数据也在逐步取代书式材料,此种情形的出现,对市场监管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与挑战?带着诸多对这一领域的好奇与疑问,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信息办常务副主任、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常务副总经理刘东华。
《中国储运》2021年第2期第26页 /本刊记者 梁鸿宇
-
近两年来,“数字化仓储”或“数字化物流”正成为仓储、物流、供应链服务领域里的一个热点概念。但目前为止,这个概念的权威定义还没有,其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也需要做些说明和分析。另外,数字化仓储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它基于之前的传统仓储,正在实现新一代技术支持下的模式优化和技术升级,并与数字化运输相衔接,形成数字化物流,支持着包括贸易服务、金融服务、管理服务在内的数字化的供应链服务体系建设。
《中国储运》2021年第1期第26页 文/中国物资储运协会会长 李勇昭
-
疫情之下,网络货运平台发展再次被激发,这也和当下货运市场谋求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谋而合。2020年,无车承运人试点企业可按照相关规定的要求,申请经营范围为“网络货运”的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这无疑强化了网络货运平台在行业转型中的作用。 可以预见,政策法规合规性需求和企业发展需求的双重推动,让网络货运者蜂拥而至。这也意味着货运领域新一轮转型升级的机会已经来了。 这股新的力量席卷而来,它将如何影响这个
《中国储运》2020年第12期第22页 文/本刊记者 李静宇
-
当前,随着5G、AI、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基建”落地推进,新科技在赋能仓储等基础物流场景升级变革中的作用愈发明显。日日顺物流大件物流首个智能无人仓即墨智能仓正式使用,在中国经济双循环新格局下,新科技又将发挥怎样的作用?近日,本刊记者对日日顺供应链科技执行董事、CEO王正刚进行了新科技专访。
《中国储运》2020年第11期第26页 文/本刊记者 李冰漪
-
2020年8月,全球物流技术大会在中国海口召开。作为物流行业的顶级专家,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副会长蔡进从七个方面深刻阐述了后疫情时代物流行业的变革与发展趋势,值得我们深思。
《中国储运》2020年第10期第28页
-
中集冷链发展有限公司结合传统集装箱和冷库建筑的技术优势,又从制冷性能、箱体结构等方面做了大量改良,以使产品更能适应陆地运输网络节点的组合冷库应用。截至目前,中集的冷藏集装箱、冷藏车、移动冷库的全球占有率均为第一。
刘海波博士作为这家企业的掌门人,本期《中国储运》访谈栏目就走近刘海波博士,了解当前冷链市场的痛点难题以及刘海波的发展思路。
《中国储运》2020年第09期第27页 文/本刊记者 徐翔
-
2020年之春,易流作为物流数字化商业生态奔跑中的选手,再次提出了自己的战略产品——“构建供应链物流行业数字化(IoT)的基础设施”。在发布会上张景涛表示,随着物联网、5G时代的来临,让万物互联成为了可能,更让以往物理世界的“物”,转化成可描述的“数据”。
《中国储运》2020年第08期第26页 本刊记者 李静宇
-
从一个加油App开始,到连通1700余座城市、20000座加油站、40+万根充电桩,面向国内约4亿车主提供服务的独立第三方能源互联网平台,能链(团油/快电)用了4年时间。
《中国储运》2020年第07期第24页 文/本刊记者 李冰漪
-
杨炜祖先生在金融科技及互联网平台领域拥有超过17年的技术研发、项目运营及企业管理经验,多次参与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等大型金融机构技术平台及互联网平台的构建。
《中国储运》2020年第06期第26页 本刊记者 李静宇
-
2019年11月22日晚,坐标昆明,“第十七届中国物流企业家年会”召开的前一夜。在处理完纷繁的事务后,天地汇集团董事长徐水波匆匆而来,接受了本刊记者独家采访。一如其工作人员所说的那样,这是近三年来徐水波第一次正式接受媒体的独家采访,也算是三年来的首次发声。
《中国储运》2020年第05期第27页 本刊记者 李静宇
-
科技改变生活,时代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对于当下的各个产业来讲,供应链正在将其上游、下游成员及相关各方紧密连接在一起,形成了相互依存的生态关系。供应链大行其道的时代,我们如何拥抱它?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物资储运协会会长、中国物资储运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勇昭,请他来谈谈行业的变化与发展。 关键词:供应链协同服务概念的诠释 《中国储运》:我们会经常遇到与物流、供应链相关的一些概念,很多的概念个别在说,我们也在用,
《中国储运》2020年第04期第24页 文/本刊记者 李冰漪
-
疫情突发时,中储智运积极履行央企的社会责任,最先做出应急反应,立即启动“智援”应急系统,积极投身到国家抗击疫情的应急救援中来。截至2月5日,中储智运应急运力已储备司机760名,联合海尔、立白、雅睿生物、雅迪等企业累计向疫情地区紧急运输67.5吨,252立方米救援物资。
《中国储运》2020年第03期第26页 本刊记者/李静宇